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8.26.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71.1%受访者坦言 大学里有学生向老师要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1 08:07:41

  大学校园里,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其课程分数本是常理。但如今在一些校园中,学生为了有更好的成绩向老师讨要分数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9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大学生为什么会去找老师要分?在受访者看来,“避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70.9%)和“想把成绩拔高,为评优、保研、出国铺路”(66.1%)是两个主要原因。另外,24.3%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有的学生见到其他人这样做,自己也去要;15.7%的受访者指出是由于有的学生表现出色,而老师或助教给的分数不合理。

  北京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他听说甚至自己遇到许多留学生向老师要分的情况,有的方法让人哭笑不得。 “期末考试时,有的留学生会在试卷最后写些‘老师,我很辛苦复习了,但是还是很吃力’之类的话,或者画个笑脸,求老师‘高抬贵手’。还有的留学生会在考试后找老师求情,甚至有下跪的现象。”

  “学生向老师要分也与打分标准不明确有关。现在学生试卷、作业往往都不公开,在论文、论述题方面,老师评判标准如何,学生不得而知。”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明(化名)说,在这种情况下,分数高低与人为因素有很大联系。他班里一位同学经常拖延交论文的时间,学习也不是很努力,但由于准备出国,他本人对分数很重视,每次考完试都会去找老师。最终,他的专业课成绩基本都在85分以上,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要分的问题上,除了“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更是已经学会了“未雨绸缪”。某“985”高校青年教师刘老师回顾自己助教生涯时说,有的同学为拔高成绩,会提前和助教搞关系。“尤其是文科专业,给分的标准不像理科那么明晰。他们觉得跟助教混熟了,论文得高分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面对学生的软磨硬泡,老师是否会答应学生的加分请求?调查显示,14.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非常多,27.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多,22.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6.0%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少,10.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少。

  付锐思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她告诉记者,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只要保证平时成绩和出勤率,通过一门课程不是太难。考虑到这一点,老师可能不会答应学生的加分请求。不过,相对于专业课,向公共课老师要分的学生更多,而这些课的老师也相对容易答应学生的请求。

  对于老师同意学生加分要求的原因,调查中,46.3%的受访者认为老师加分是由于同情学生处境;46.3%的受访者认为是老师收受了学生的好处;37.1%的受访者指出可能总体分数低,导致无法及格的学生过多;33.4%的受访者感觉有的老师没有原则,喜欢做老好人;28.5%的受访者认为老师可能会迫于校方或其他方面的压力给学生加分;11.9%的受访者指出可能原来的分数确实打得不合理。

  调查显示,64.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里学生随意要分、教师任意给分是漠视规则的表现。

  “老师和助教如果为了成全某个学生的梦想,随意加分,实际上是在践踏其他选课学生的努力。”刘老师直言,分数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前途,打分老师应该对学生负责。

  在王明看来,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打分是一种人才评价机制,学校相关标准明晰、公平,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和敬畏规则的意识。

  调查显示,在学生要分的问题上,68.6%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应该秉持职业精神,坚守原则;64.4%的受访者指出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遵守学校规定;51.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社会中营造尊重规则的氛围,鼓励年轻人公平竞争;51.2%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建立有效的监督举报机制,严肃处理随意要分者和任意给分者;49.5%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对打分原则、成绩复议过程进行科学规定。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