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克强总理的“经济下限说”出炉以来,坊间更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即GDP增速的下限,对于李总理提出的就业下限讨论却不多。这在情理之外,却在意料之中。
情理之外是因为,相比虚幻的GDP增速,就业显然更贴近民生一些,更需要保住下限。除了中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设定GDP的增速目标,大多数国家都更关注失业率(比如,美联储把QE退出的目标锁定在失业率降至7%以下),特别是青年失业率,这才关系到稳定。
意料之中是因为,中国的就业统计太过粗糙和分散,没有权威的就业指标自然让讨论无从展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至今还没有发布能进行国际比较的调查失业率,让李总理的就业下限说有些尴尬。
当然,还是有“热心肠”跳出来为李总理背书。有人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就是下限,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有人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5%才是下限,这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有人说是年度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这也是2005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一直未变的目标(2008年除外)。
但国家统计局每季度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没有覆盖本地和外来的农民工,同时也需要失业人员主动登记,可靠性不足。比如,即便在农民工大量失业的2008年底和2009年初,这个指标也才仅仅从4%上升到4.3%。而年度新增就业900万人,不管经济过热还是过冷,年年都超额实现,也不足以作为下限,因为这个目标看起来太低了。
还有研究机构以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中心每季度发布的“全国职业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作为考察就业的指标。这个指标2009年以来,一直逆势上涨,2013年二季度达到了1.07,即供不应求,这给人带来一种经济下滑但就业稳定的感觉。但求人倍率的缺陷在于,一是它考核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二是它不能反映空缺岗位和求职人员之间的结构性错配,在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依然出现就业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缺乏相对精确和权威的就业指标,会让政策制定无的放矢。
如果真如求人倍率所指示的经济下滑但就业稳定,那目前就没有必要出台刺激措施保GDP增速7.5%的下限,而应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而如果抛弃现行的几个就业指标,一门心思地认为GDP增速低于7%或7.5%就会自然影响到就业,或者说让GDP下限取代就业下限,那么出台刺激措施就可以理解了,而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目前也是这么做的。到底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只有事后才能知道。
不管怎样,要知道中国的就业下限在哪里,恐怕首先需要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失业率。这一工作在2005年就已经着手展开,但我们目前还没看到成果。
作者:宇文远,独立财经观察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