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一张名为《大眼睛》的照片曾牵动无数国人的心,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行动。
8月10日,《大眼睛》作者、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来到衢州,为上百名摄影爱好者讲述《大眼睛》背后的故事。讲座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梦想:“卖血钱”换了台放大机
1978年,还在工厂当工人的解海龙,为了自己冲洗照片,偷偷制作放大机。没想到被单位同事揭发,放大机被没收了。
当时一台放大机要75元,为了凑足这些钱,解海龙动了不少脑子。一天,他经过另一家工厂门口时,发现正在组织大家献血,那时还没有无偿献血的观念,献血给钱,一次22.5元。再一打听,为了鼓励献血,单位还给献血的人补助50元。
解海龙当即在现场找该工厂的小伙子商量,就这样,他靠献血得到了72.5元。
拿到钱,解海龙立马从商店抱回了放大机。他说,在别人花80元钱买黑白电视机的年代,能够花这么多钱买台放大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坚持:八年跑了全国120多个县
1990年,在北京某文化宫上班的解海龙,到河北涞源县拍片时,被贫困地区农家孩子渴望读书的表情深深打动,他决心用一年的时间深入全国各地农村,把孩子们想读书的诉求记录下来。
1991年5月,已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解海龙到安徽省金寨县采访,看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将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形象大使,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人士为希望工程捐款。
从1990年至1998年,为了拍摄希望工程系列摄影作品,他的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0多个县,采访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截至2010年底,希望工程共捐助了364万名贫困学生,援建18000所希望小学,收到海内外累计捐款70亿元。
希望:十米之内必有可拍的东西
解海龙说,中国有3500万拿相机的人,但大概有80%的人停留在摄影的第一个台阶,喜欢拍一些糖水片,比拼的是相机的好坏;还有18%的人处在摄影的第二个台阶,天天研究光影、构图的表现,琢磨怎样让自己的照片得奖;只有2%的人,长年坚持拍自己看准的东西。
解海龙说,一味追求技巧而不关注题材,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比如影友都喜欢拍荷花,可50年前的荷花和现在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他说,应该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十米之内必有你可拍的东西,摄影的本质是记录今天,告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