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主要人员来自信托、对基金行业本就缺乏认同感,竞争对手还在不断招揽,人员的流动本就处于频繁的状态。另一方面,母公司对子公司却有不同的考虑,激励与风控之间也需要进行平衡。处在这两大难题中的子公司,在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同时,更是直面团队稳定性的考验。
公募子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每一个子公司的诞生都意味着需要一个新的团队,一些老的子公司的发展速度,也需要它们招聘更多的人员。
与此同时,受到监管趋严的影响,信托行业发展明显遭到限制,不少信托公司人士已纷纷投奔券商资管和公募子公司。
除了向信托业人士抛出绣球之外,从同行挖角也成为基金子公司常用的方法。与以往基金公司对单个岗位进行招聘不同,子公司的挖角显得更加“大手笔”,他们往往会开出条件,将整个团队纳入旗下。
仅仅在近期,就有两家子公司的人事出现了明显的动荡。一家次新基金公司的团队,被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整个收入囊下,仅留两三个人对之前所做的项目进行收尾。该次新公司本在子公司业务风生水起,为此甚至无心发展公募业务,但此次人事变动之后,其子公司业务已全面停滞。
而受到母公司管理思路的影响,另一家大型公司的子公司也已人心动荡,在一些人员主动出击寻找下家之后,有同行闻风而动,向该公司的大多数员工抛出了绣球。
一些子公司直接从信托公司挖来管理层担任子公司的负责人,他们直接将信托的游戏规则带到了子公司。在信托业灵活、流程短、效率高的优点之外,信托与基金的行业差别也开始显现,并逐渐引起了基金母公司和监管层的关注。
日前,基金业协会去多家基金公司摸底子公司业务,并向母公司强调风险控制。
基金公司一直处在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之下,从产品设计、宣传,到投资管理,都有明确的规范。相较而言,信托业的环境一直较为松散,风险控制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已经在一些基金公司产生。习惯了谨慎的基金公司希望在熟悉行业之后,再逐步开展各类业务,但追求效率的信托团队,则希望运用更为灵活的手段,促成与客户间的合作。但是在子公司团队流失率较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兑付或其他风险,很难问责个人,则往往由基金公司承担。
这其中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并没有纳入监管关注范围。譬如,子公司在销售产品时往往会透支基金公司和监管层信用,在文件上标注为“证监会监管产品”,增加客户信任度。但实际上,基金子公司产品发行采取备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