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完全靠市场之手,各方积极性并不高,企业等不得,调控不能等,政府必须主动作为
前不久,大连市政府联合当地的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设立了专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信保易”通道——政府为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埋单,同时对企业贷款给予贴息补助,而企业只要参保,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在银行获得贷款。“三角架构”的模式十分稳健:企业有了保险,不怕经营闪失,还能顺利融资;银行面对企业保单,少了风险乐意放贷;保险公司因企业踊跃参保而得到必要的承保面,确保风险有效分散。可以说,政府仅以少量的财政投入,就解开了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结”,激活了小微金融“一池春水”。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完全靠市场之手,各方积极性并不高,市场主体等不得,宏观调控不能等,政府必须主动作为。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办法总是有的。
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政策性担保及再担保机构,通过信用担保帮助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让一些没有抵押物却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再如,政府牵头设立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财政资金占小头,市场投资机构和民间资金占大头,通过参股方式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等小企业长大了,投资基金在“增值”后撤出来,再把钱投到别的企业和项目上循环使用。还有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协同社会理财资金、专业机构资金共同认购若干家优质小微企业打包发行的债券,让“金种子”的萌芽、成长不缺养料。此外,参股开办科技保险公司,为“抵押担保难”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分散风险;开发银企共享的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让诚信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规范民间借贷运作途径,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成功经验表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政府部门做到主动“牵头”,就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
引导不是干预,不是简单粗暴的“拉郎配”,如强令银行放贷给小微企业的做法,将给地方经济及金融安全埋下隐患。在牵头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政府自身仍须严守职能权限,以政策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使用经济手段,将“断裂”的资金链条接起来,不断完善地方金融和实体经济间良性循环的“小生态”。
引导能否到位,光有热情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还应提高“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把准市场脉搏,找出各方所忧、所需、所长,以尽量精准的财税优惠政策,以最少的财政投入,推动银行信贷、社会资金与小微企业实现高效对接。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监管标准,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定期审计、开展行业监督等,让小微金融走上阳光路。
政府能否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找不到“金钥匙”。身段要降下来,常去企业、银行听听难处,多方汲取建议思路;姿态要低下来,管理制度、政策措施“跟不上形势”的,抓紧修改完善;管理效率要高起来,不让一个个公章成为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羁绊……
化解“小微”融资难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题目越难,对政府的挑战越大。在这场考试中,政府如何破题?会有多大作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