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同学约了同学一起出门,结果没多久就回家了,她一脸扫兴地告诉妈妈:“约了一起玩,居然同学的妈妈也陪来了!实在没意思。”
据了解,家长成为孩子交往的“第三者”,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当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交往,但这种“包办”式的陪伴,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反而会增加孩子与家长间的不信任感。
家长作陪“买”放心
在某民办初中念二年级的小田前些天约了好友小李逛街上书店。小李的母亲知道后,提出自己可以请假,陪伴女儿一起去,于是出现了上面的情形。
“我对她们很好的。我说你们俩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统统由我来买单。”在一家快餐店,小李母亲掏钱买了两份点心;到了手机商铺,她又主动表示愿意帮忙买手机小挂饰。尽管这样,小田还是觉得浑身不舒服。
而小李母亲认为,自己出来陪伴女儿,是为了孩子好。她说:“孩子不大不小,跟同学一起出去,我不放心,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有时小孩考虑得不周到。”出于安全考虑,家长硬要充当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第三者”。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念初三,说要与同学出去。看到她在家里经常看言情小说,我就怕她早恋,所以她一提出外出,我就会多一份心眼,甚至要求同行。”更有一些家长明里不陪伴,却在孩子出门后进行跟踪盯梢。
学生交流盼自由
“自己与同学外出逛街或玩耍,愿意由家长陪伴吗?”记者曾就这个话题询问了5个初中学生,结果4个同学“不乐意”,只有一个学生说:“愿意,但只有在这么一个情形下,就是需要母亲大买单。”
一位高中女生说:“家长对我们同学之间交往不放心,其实就是用自己比较陈旧的想法束缚我们。在他们眼里,同学之间外出一定会发生一些事情,无形中将我们的交往空间窄化了。”而另一位今年升高三的男生认为,同学一起外出很正常,“我们经常在一起打打篮球,尤其是暑假,更应当多加强与同学交流,这样生活才更有乐趣。”一位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男生说,家长如果让我们早点成长,就应该去掉过度保护的心态,连同学之间外出都要当陪伴者,从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其实这会弱化我们的能力。
过度保护不可取
家长充当学生外出陪伴人的角色,在小学生身上更为突出。明珠小学校长倪中华认为,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同学结伴外出,根据路途长短、目的目标,家长要加以关心,但也并非每次都要去陪伴。只要在安全范围之内,应当尽量让孩子学会自由交往,不过可以采取事先询问、事后交流等方式加以引导。而对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只要理由正当,安全有保障,应当鼓励孩子通过外出交往获得生活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方法。
杨浦区德育室主任戴耀红分析,多数家长之所以愿意充当同学外出陪伴者的角色,还是在于过度保护。其实他们这样做,没有顾及孩子的切身感受和心理。且不说孩子们外出玩耍一直处于家长眼皮底下的尴尬,就连学会基本的交往、学会生活的过程都被“屏蔽”了。一些家长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不敢放手,长期下来,会使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