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发射增雨火箭现场。
8月15日11时许,吃过午饭,临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的8位成员又踏上了“守云”之旅。7月30日起,这样的蹲守已持续了18天。
13时06分,在临安的2号作业点,队长朱发泉抬头望了望晴朗的天,又掏出平板电脑看起雷达云图,“越是偏暖色的雷达回波就说明降雨条件越充分,显示蓝色、绿色的可以看看发展情况,红色部分就是已经有降水了,红得发紫是最好不过了。”
眼下,雷达图上一片“白”,连蓝色都见不到几块。“今天形势不乐观,但还是来现场守着才安心。”朱发泉表情毫不轻松,“临安这一片,山核桃林和高山蔬菜都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老百姓都盼着下雨。”他说,最近的降雨云团以热对流云团为主,这种云团来得快去得也快,午后到上半夜出现的概率最大,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增雨的机会。
15时09分,他们辗转至10号作业点。“今天可能发射不了,条件不成熟,”朱发泉说,人工增雨的关键词是“等”,发展成熟的云需要同时满足水汽条件、对流条件和热力条件,而最近最缺的就是“水汽”。
朱发泉告诉记者,8月10日晚上,临安获得空管部门批准,将作业点由5个增至11个;13日,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又为他们调配了一个发射架,8个人分成两队,从不同的作业点一起“捕”云。
8月15日,从13时30分到18时30分,临安两支小分队联合作业,在4个作业点进行了7轮次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的20发火箭弹为临安西部带来大范围降雨。
人工增雨作业实施的前一日需要向空管部门申请,在符合实施作业条件的一小时内,还要进行密集的申请,真正获批的作业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相比前期漫长的等待,人工增雨作业更像一场“快、准、狠”的协同作战。
7月30日起,各市、区、县的气象工作人员都奋战在人工增雨的一线。全省70支作业小分队活跃在近300个作业点全天候“守云待雨”。截至16日,全省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46轮次,累计受益面积7.87万平方公里,估算累计增水2.943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