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夫妻餐厅被打获赔10万硬币 银行18人一天都没数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16 14:41:46

 

  一角钱的硬币在办公桌上堆了厚厚一层。  

  从拿到赔偿款到银行存款,吴女士经历了大悲大喜

  8大口袋一角的硬币,18名银行工作人员从上午9点数到下午6点才清点了5000多元。这是昨天环城西路昆明市工商银行西市区支行为市民吴女士办理存款业务的场景。

  办理储存业务的吴女士说,这是她和丈夫打赢官司后获得的赔偿款,8口袋1角的硬币总计有1万元。自拿到钱后,吴女士已经问了两家银行,但都办不了硬币零钞储存业务。直到昨天上午,工商银行西市区支行才给吴女士办理了存款业务。

  纠纷

  吴女士夫妇被打伤赢了官司

  去年9月底,吴女士在家附近的一家餐厅买了碗米线。吴女士看到碗比较脏,就要求换一个碗,当时店里的工作人员不换。吴女士和老板交涉后,老板同意退款。等到吴女士走出店铺50米左右后,餐厅里的一名工作人员追上来,说吴女士少给了5块钱。

  因为此事,双方扭打起来。此时,餐厅里又出来了两人帮忙。吴女士被打成脑挫伤,其丈夫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两人均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

  事后,吴女士将米线店告上法庭。今年6月底,法院判决餐厅赔偿吴女士6.8万元人民币。判决后,餐厅先通过律师赔给了吴女士3.8万元。8月9日下午5点多,餐厅负责人打电话通知吴女士去拿1万元赔款。吴女士和丈夫下楼一看,对方拉来了整整一车硬币,装了8个大口袋。

  看到这么多硬币,吴女士既愤怒又害怕,这么多零钱一时半会自己清点不出来,放着又担心丢失,于是赶紧拨打了报警电话。

  存钱

  工行西市区支行为她办理

  当天下午,昆明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科医路派出所民警,协助吴女士夫妇将8口袋硬币搬上警车,在派出所寄放了一夜。第二天上午9点,吴女士来到一家银行,询问能否储存1万元的1角硬币。得到的答复是周六人手不够,银行也没有足够的硬币储存箱,无法给吴女士办理储存业务。

  失望的吴女士又询问了附近的中国工商银行科医路分理处。“本行比较小,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该行工作人员建议吴女士到工商银行西市区支行,并给了她联系电话。

  “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过去,没想到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请示后同意了。”吴女士说,工行西市区支行营业室的方主任在请示领导后,让她先把钱运到银行封存,随后找时间安排工作人员清点。

  数钱

  银行清点并不收钱

  昨天上午,银行工作人员将封存的硬币搬到小推车上,准备转移到银行3楼的会议室进行清点。工作人员方女士试图推动这辆小推车,结果小推车居然纹丝不动,最后还是换了几名男性工作人员才把这些硬币搬到3楼。

  一名工作人员说,一袋硬币大约有50公斤重。打开口袋,里面是一卷卷黄纸包好的硬币,银行工作员将包装纸拆开,重新按50个一卷,用白纸包好后放在办公桌上码成一排。

  “不管是信贷科,还是运行内控科或者是个人金融业务科,凡是能抽调的人都调来了。”银行陆副行长说,银行有1元硬币的数币器,但角币因厚度不均匀不能用数币器数,只能采取人工清点。昨天,该银行总共调集了18名工作人员为吴女士清点这些1角的硬币。

  陆副行长介绍,对于个人零钞清点业务,银行清点并不收取费用。昨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工作人员才清点了5000多元出来。

  赔硬币事件

  背后的恶意

  既然不能硬着对抗法院判决,那就耍点手段,叫你拿赔偿时也吃点苦头。

  当我们听说“用1角硬币支付赔偿款”事件后,就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动机做一些推测。若像鲁迅先生所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那么,以上这种推测应该能成立。

  用给对方制造麻烦的手段来“恶心”别人,是理不顺心中那一口鸟气的表现,也是一种耍小聪明的手段。其实,用硬币支付赔偿的事已不是首次。最近被曝光的一次是在7月,青岛一位乘公交车时摔破头的乘客得到公交公司的3000多元赔偿——全是硬币。其他的还有:今年4月在江苏,一个被诉欠薪的老板拿1.5万元1角硬币支付欠薪;2008年8月,无锡一位受工伤的小伙领到6.4万元硬币的赔偿,重近1吨,根本无法拿走……

  类似的事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事件背后看出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就昆明发生的“赔1角硬币”事件来说,其中既有输官司一方不想赔又不得不赔的纠结心态,又有胜诉方、警方、银行一方被迫花人力、花时间应对的无奈心态,还有反思:这种凭空浪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不道德举动,该如何防止它再次出现?

  其实,在国内之前发生的类似事件中,律师已经做出了解读:这种行为属于违法。因为《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用硬币赔偿,违反普通人日常民事活动的惯例和公德。

  在整个社会面前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恶意,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应当在此事件中再次发声,让展露恶意者领受惩罚。

 

来源: 都市时报 作者: 李佳健杨衡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