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曝光投诉台
2400元所购冬虫夏草竟然吃出竹签(组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15 11:16:01

市民李先生带到记者面前的约40条虫草,其中7条插了竹签。记者杨璐摄

插了竹签的虫草。

  “最贵竹签”傍虫草每克120元

  冬虫夏草内插竹签行业术语叫“穿条”,店家称这是潜规则

  花2400元购买的冬虫夏草,食用时竟然吃出了竹签,拿着竹签找到店家,却被告知这是行业“潜规则”;12日,市民李先生向记者反映,他认为店家利用插竹签增加虫草的重量获利。

  遭遇:

  冬虫夏草内发现竹签

  因为父亲肺部不好,李先生想到了购买冬虫夏草为老人滋补。8月3日,他去一家商店花2400元买了20克虫草,食用时却发现,虫草是用竹签接过的断虫草。

  “第一天发现了七八条,以为是偶然,第二天又发现了两三条,第三天又出现了,我就拿着插着竹签的虫草找店家,没想到店家说,插竹签是正常现象,同行都是这么做的。”李先生无法接受店家的说法,怀疑店家利用竹签增加虫草的重量获利,“他们还说吃大米难保吃不出石头,可虫草和大米一样吗?虫草这么贵,要是论斤得20多万呢。”

  12日,记者见到李先生时,他带来了约40条虫草,记者检查了一番,发现约7条虫草内插了竹签,被竹签插过的虫草断面有空心,这些竹签有的能直接抽出来,有的连接紧密无法拔出,直接断在虫草内部。

  看到这些竹签,李先生很是气愤:“购买时店员还建议把虫草打成粉,要是打成粉更看不出来,太坑人了,我父亲都是嚼着吃,万一竹签插破嘴怎么办?”

  店家:

  出售虫草时会挑出来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山大路与经十路路口东南角的物华堂虫草专卖店。当时,店外显示屏正滚动显示着一则促销广告:“特价虫草120元/克,2200条/斤”,李先生购买的就是这种特价虫草。

  走进店内,玻璃柜台上摆着各种等级的虫草,最贵的标价两万九一两。店员证实,李先生确实来店里购买了20克虫草,花了2400元。

  “这一等级的虫草比较碎,大小不一,李先生买的时候,我们都告诉他了。”店员张女士说,虫草内插竹签是行业现象,挖虫草时如果断裂,为了恢复原样,就将断裂处用竹签接好,这样卖相好,容易销售。

  “竹签是生产企业放在虫草内的,我们对外出售时,会把有竹签的挑拣出来,价格也会降低一点,但不能保证一个没有。”张女士说。

  店家表示,李先生曾来店里要求给个说法,他们同意退货,把钱退给李先生,但他不接受这一做法。

  “不是退钱的事儿,这种做法就是欺骗消费者,我买的是虫草不是竹签,如果知道里面有竹签,谁还会买?”李先生认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插有竹签的虫草是欺骗行为,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虫草内插竹签术语叫“穿条”

  “插竹签行业术语叫‘穿条’。”12日下午,做中药材批发生意的钱先生告诉记者,同等品质的虫草,完整的比折断的售价高,为了使虫草完整,卖个好价钱,采挖人往往会把折断的虫草用竹签穿起来,于是就有了“穿条”现象的出现。

  钱先生提醒,在市场上交易时,穿条会混在完整的虫草中一起出售,大虫草穿条率略低,小虫草穿条率略高,市民在购买冬虫夏草时,要仔细观察虫体是否存在缝隙,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虫草要有警惕心。

  延伸调查食品还是药品虫草属性难定?

  “冬虫夏草的监管问题比较复杂,究竟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没有明确规定。”13日下午,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历下分局工作人员张先生说,因为属性难定,到底如何查处还得看具体情况。

  记者了解到,2012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首次允许冬虫夏草直接被用作保健品原料。而张先生解释,目前中药材不纳入药品管理,食药监局主要对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饮片进行监管。

  “实际监管中,可以通过包装、标签等辨别。”关于如何判定冬虫夏草的属性,12331食品药品投诉热线接线员表示,若外包装上有国药准字号,是药品;有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是保健食品,食品和保健食品都在食药监局的监管范围之内。

  可是,李先生购买的20克虫草包装上没有相关标识,这种情况该如何监管?对此,济南市食药监局药品管理处工作人员翻阅资料后说不清楚,建议咨询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该处工作人员称需请示领导,14日给记者回复。

来源: 大众网-生活日报 作者: 记者 杨璐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