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90后单身党七夕流行"爆照"征友 "求勾搭"主题帖最火热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14 08:06:58

 

  80后“去死团”

  销声匿迹团员多已成家

  今年的七夕,曾经风光一时的“情侣去死团”几乎销声匿迹。记者调查发现,因他们的组员多是80后,基本已经成家。

  2006年的七夕,在上海徐家汇街头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身穿统一服装,背上印着“情侣去死”的口号,在婚纱店前拉起“情侣去死去死团”和“以爱与正义的名义”的横幅。作为一个生长于网络的团体,几年过去了,“情侣去死去死团”(以下简称“死死团”)却几乎绝迹于网民的视线,无论是豆瓣还是QQ群,几乎所有的团员都已“脱团”。

  曾经标榜“情侣天敌”的“死死团”如今团员多已成双成对。“群主,今天有什么活动吗?”记者加入了一个名为“死死团”的QQ群,115人的QQ群,显示在线的只有15人。群主回复记者,他已经是第三任群主了,因为现在群里能叫出来参加活动的都不再是单身,所以他们也不组织活动了。在另一个“死死团”的群里,记者同样询问七夕节的活动,群主表示,先要统计一下有多少“叛徒”,也就是早已脱离单身的团员,而后群主不无遗憾地公布,除了他还是单身,其他几十个团员都变成了“叛徒”。在2006年建立在豆瓣网上的“情侣去死去死团”小组中,最新的一个帖子发布于2011年8月,组员已经沉寂多时。组长“盲刺客”告诉记者,他们的组员多为80后,现在早已成家。

  团员成双成对,“死死团”的活动自然也难以成行,不复当年的轰动。“死死团”QQ群主“孤独の月光”告诉记者,他们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群单身青年在一起吃饭,“为了过节心里不难受”。团员“帆帆酱”则说,他们所谓的“活动”无非就是穿上写着“情侣去死”的团服,在街上走来走去。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活动今年也没有举办,用“盲刺客”的说法就是“老了,玩儿不动了。”(见习记者董鑫邹春霞)

  90后单身党

  七夕节流行“爆照”征友

  七夕情人节情侣双双对对,单身者只得顾影自怜,但也有的单身人士不甘寂寞,一定要在七夕“凑凑热闹”。在百度贴吧,单身党“爆照片求勾搭”的主题帖成为七夕当天最火热的帖子。记者发现,跟帖者多为90后。

  8月13日凌晨,网友“林大美Dam7”以“七夕也不要孤单着”为主题开帖,号召网友爆照寻求一日情侣:“每个人先爆照,遇到喜欢的在照片下告白,记住只能告白一个对象,表示真诚,然后爆照@你告白的对象,必须经过TA的同意明天做一日情侣,见面也好,电话也好,视频也好,聊上一整天也好,想保持情侣关系两人商量就继续下去吧。祝大家情人节快乐!!”“林大美Dam7”的号召得到近千位网友响应,网友们纷纷爆出自己的照片,同时向自己喜欢的人告白。而90后网友“整蛊爱人”在8月9日凌晨发布的“单身党戳进来爆照可好?”的主题帖也赢得了近千位网友的响应。“不管你是软妹萌妹美吕还是女汉子,还是娘炮小受帅锅或者肌肉男,为了可以找到陪自己过七夕或许更长久的对象!戳进来的单身党通通爆照粗来可好?爆照者记得要附上自己的年龄,性别一看照片便知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响应“整蛊爱人”的网友多为90后。

  不只是贴吧,七夕节,微博也变成了照片征友的“圣地”。昨天,穷游网将自己旗下单身员工的照片放在了微博上,并附上出生年月、兴趣爱好和一段感言,注明“求勾搭”,引来众多微博粉丝的围观。除爆照求勾搭外,七夕节单身们流行的过节方式,还有到空间告白,许多网友在贴吧里留下QQ号码,求被告白;也有网友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希望能收到七夕节的节日短信;甚至还有网友发帖称,只要留下手机号码自己就可以为其唱歌一首。(见习记者邹春霞董鑫)

  七夕领证人数逐年下降

  昨天是七夕,每年这个日子,本市各个区县婚姻登记处都会比平日场面火爆。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本市七夕节婚姻登记人数为1423对,基本是去年2800余对的一半,相比前年4200余对更是减少了很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好日子婚登数量逐年下降,表明新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理性。

  海淀婚姻登记处主任陈茹告诉记者,她们做好了充分准备,登记大厅的10个窗口全部投入工作,但前来登记的并不算特别多,和平日相比并没有明显增长。(见习记者李泽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