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日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记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制度保障?
周生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绝不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环境保护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研究,目标体系已征求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尽早上报国务院审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对没有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追究责任。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抓紧推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从根本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五是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为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应该如何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格局。
政府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
《大气十条》提出35项具体措施
记者:近年来,我国污染减排取得哪些积极成效?有哪些主要做法?
周生贤: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绝对削减量占排放基数30%左右。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和2.77%。
正是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2006年以来,全国二氧化硫累计削减幅度超过20%,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出现拐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细颗粒物(PM2.5)浓度。如果没有节能减排,我国PM2.5的污染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