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受访者坦言身边孩子暑期上补习班
58.5%被访者认为整个社会已形成“补课潮”
每年七八月,暑假应该怎么过?放开玩还是继续学?已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特别纠结的问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千人调查发现,仅3.0%的受访者认为暑假应该以学习为主,42.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以放松为主,53.6%的受访者认为应学习与放松两者兼顾。
旺盛的补课需求造就了相关市场的繁盛
对于即将要进入高三的辽宁省某高中学生王政而言,今年的暑假格外短暂,只有19天。不过,短暂的假期对王政来说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父母“恩准”他不用参加补课,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即可。回想起以往的假期,他坦言,基本每个假期都必须至少参加一个补课。“今年寒假是物理加数学,去年暑假好点,只补了个数学。补课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去年是预习,今年的话就是复习了。”
旺盛的补课需求也造就了相关市场的繁盛。北京高思教育的朱老师告诉记者,这个暑假,单是初中语文他们便有三个班。每个班持续半个月,从七月中旬一直排到八月末。每个班的报班率都相当高。
除了补课以外,兴趣培训班也是学生假期安排表上的常客。安徽张女士的儿子今年12岁,刚刚小学毕业。孩子写完作业后她也不想给孩子再添学习负担。但是她强调,参加了一个吉他学习班很必要。“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和他爸爸也很支持。”
调查显示,8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的很多孩子暑假里都在上补习培训班。
58.5%的被访者认为整个社会已形成“补课潮”
孩子的暑假为什么会被各种补习培训班填满?调查中,67.1%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63.8%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竞争压力大”,58.5%的被访者认为是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补课潮”。也有44.6%的受访者认同“家长没时间陪,只能交给培训班”。
深圳某重点中学教师余老师认为,暑假补课的风气之所以盛行,与许多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有关。她介绍,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普通班,他们就会想成绩很一般了不补习怎么行,考不上高中大学咋办?如果自己的孩子在重点班,他们就会觉得班上基本上每个小孩都报了相应的提高班,哪怕自己的孩子成绩不错,他们也会怕被抛下了而报班。“有的时候真的没什么特殊原因,看到别的孩子报,自己也就报了。”
对于孩子暑假被补习培训班填满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高潇怡教授认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孩子放假了,家长却不放假,因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只能用各种补习培训班和兴趣班填满他们的假期;其次,社会上的择校氛围和孩子们即将或正在面临的学业压力,使得家长认为只有让孩子多学点,才更有竞争力;最后,某些培训机构假期所设计的诸多补习培训班,营造了一种‘延续平时学习’的噱头,家长们怕孩子断档,因此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上。
“暑假里补习培训班热反映的是部分家长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有关儿童学习发展方面认知的狭隘。一些家长们倾向于把学习看成是显性的、看得见的、有外在结果的东西,似乎上了英语班、奥数班,掌握了多少英语单词,会做了多少奥数习题,就是收获了、学习了。但事实上,更多的学习是隐性的,是要通过体验、经历、分享、交流来收获。”高潇怡说。
40.9%受访者直言现在孩子们的暑假没趣
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在《读书问题——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一文中,将假期描述为学生暂时摆脱学校教育,“解除痛苦恢复自由”的上好机会。然而,如今孩子们的假期显然与潘先生的期望相去甚远。
调查显示,仅有22.3%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孩子的暑假过得有趣,35.9%觉得“一般”,40.9%的受访者直言“没趣”
假期怎样过才有意义?调查中,65.6%的受访者认为应“旅游实践,增加阅历”,其次为“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64.7%),之后才是“自学看书”(51.0%)。受访者的其他选择还有:“多做家务劳动、帮父母分忧”(50.4%)、“参加课外兴趣班、提高综合素质”(47.1%)、“和伙伴们尽情地玩”(46.7%)和“做好作业”(37.6%)、“上课补习、查漏补缺”(19.0%)等。
高潇怡指出,假期应该怎么过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起码应该有三个特征:一是以“玩”和“放松”为主旨;二是要实现孩子的主体愿望,富有“个性化”;三是要丰富而多元,富于体验与实践。
“在假期里,增长‘看不见’的本领,诸如动手、思考和感悟要比上补习培训班更重要。总的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给孩子体验、经历不同环境和感受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在家里一起做顿美味的晚餐、做一次社会服务甚至是照顾一只平时没有机会照顾的宠物,都是拓展和丰富孩子们体验的不同途径。而且,假期也是引导孩子学会有效地规划和利用时间的好机会,这方面的成长会使孩子终身受益。”高潇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