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大家来说吧
惠氏奶粉被指"变相涨价" 反垄断能否遏"涨价潮"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06 15:14:16

  惠氏奶粉被指“变相涨价” “反垄断”能否遏制“涨价潮”?

  在接受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之后首个宣布降价的奶粉企业惠氏,于日前低调推出与降价前价格相同的新配方婴幼儿奶粉,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变相涨价”。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多个奶粉品牌曾通过更换包装、升级配方等方式多次涨价。专家认为,要进一步规范奶粉市场,仍需多部门“协同作战”,防止国家监管“打折”、消费者实惠“缩水”。

  惠氏新配方奶粉悄然回归“原价”

  近日,惠氏低调推出新配方婴幼儿奶粉,新品价格与7月3日降价前的原配方奶粉价格一样。

  记者在济南银座、大润发等超市采访发现,惠氏新推出的“新配方S-26金装”正在陆续上架销售,规格为900克的“新配方”奶粉一段售价为248元,二段223元,三段198元,四段175元。而旧配方的惠氏S-26金装系列奶粉沿用之前反垄断调查后下调的价格,即规格为900克的二段奶粉售价为158元,三段售价为165元。

  在一些超市和妇婴用品店,惠氏新配方奶粉的价格基本恢复到了降价前,而原配方奶粉仍然在不同超市有不同程度优惠活动。在位于济南市纬一路上的“婴贝儿”母婴购物广场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惠氏品牌的旧配方奶粉售完为止,以后都只卖“新配方”了。

  7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多家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包括多美滋、惠氏、雅培、美素、明治、合生元、贝因美等在内的多个奶粉品牌集体承诺降价。作为首个明确宣布降价并公布降价产品明细的企业,惠氏曾发布指定产品的降价情况,降价幅度从8%至20%不等。

  才降价不到一个月,就因推出新品而涨回原价,让很多消费者质疑惠氏违背了当初“近期上市的新配方产品一年内不涨价”的承诺。“‘新配方’看着也没多大不同啊,价钱怎么又涨回去了?”一位在母婴店内选购奶粉的消费者向记者抱怨。

  “成本上升”还是“变相涨价”?

  记者在惠氏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此前惠氏应对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时发布的公告。公告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配方升级成本上升,惠氏营养品于2013年5月已向市场宣布金装“S-26智学因子”新配方奶粉系列产品的价格将相对现有思维营养配方产品的价格平均上涨4%。惠氏营养品已撤销之前发出的调价通知,尽自己的力量承受住各项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未来的12个月内不实施新产品价格上调的决定,同时对4个新配方单品的价格实施下调。

  随后,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致电惠氏售后客服热线。客服人员告诉记者,配方更新后,每个阶段的奶粉都进行了升级,例如一段中的DHA含量增加了约70%,三段中的胆碱增加了20%,叶黄素增加了40%。由于新配方成本及研发成本较旧配方高,无法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继续下调,因此维持其下调前的价格。

  惠氏这一“成本上涨说”,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换一个配方,在一些成分上面稍微有些变动,这是很多‘洋奶粉’涨价的惯用手法。”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新配方中胆碱、DHA用量增加对奶粉成本确实有影响,但不至于让价格出现4%的上浮,惠氏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变相的涨价行为。

  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就开始通过更换包装、升级配方等方式频繁涨价,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频率也从“一年一涨”逐渐变成“半年一涨”,甚至“一季一涨”。经历几轮提价后,现在每罐奶粉至少提价50元,多的达到100余元。

  稳住“涨价潮”仍需多方努力

  在国家发改委对“洋奶粉”反垄断调查已结束、结果还未公布之际,惠氏此举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奶粉“降价潮”或将演变成“变相涨价潮”,让国家监管“打折”、消费者实惠“缩水”。

  “惠氏这样变相涨价很不妥,但我更担心的是,其他奶粉生产企业会跟风涨价。”宋亮告诉记者,这次“降价潮”对各品牌奶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各家企业都趁此机会调整销售策略,但惠氏突然推出新配方奶粉并直接涨回原价,或许对其他品牌产生示范效应,让“降价潮”变成“涨价潮”。

  近年来,“洋奶粉”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这也成为它们“想涨就涨”的底气。AC尼尔森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由2008年的约1/2下降到现在的约1/3,而外资品牌的却迅猛增长到约2/3。

  “想要遏制此番涨价的趋势,还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监管。”宋亮认为,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质检总局等九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在发改委调查之后,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若能协同监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涨价行为。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要想遏制“洋奶粉”想涨就涨的局面,长远来看要做大做强国内乳企。青岛圣元公司总经理李克等人认为,要用强有力的监管来锤炼国内乳企“内力”,比如严格执行食品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将各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暴露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立体监督之下,这不仅能够严惩、打击违法的个人和团体,更能让食品质量过硬的国内乳企脱颖而出,从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改变“洋奶粉”一家独大的局面,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价格。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