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专家为您解析有关人工增雨的疑惑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03 09:37:22

  8月1日下午到夜里湖州市县人影办联动,抓住有利气象条件,继续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18枚,取得了较明显的增雨效果。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施人工增雨,人工增雨的作用是什么,会不会带来污染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气象台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李洪权。

  人工“增”雨还是人工“降”雨?

  经李处长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目的的一种科技措施,常用来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说“人工降雨”,其实“人工增雨”才是正确的表达。“‘人工增雨’并不是凭空造雨,而是通过发射火箭弹把正好过境的降雨云团留住,让它多下一些雨。”李洪权说道。

  人工增雨的原理是什么?

  “人工增雨原理可概括地用‘触发机制’四个字来描述,即在充分研究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人工触发自然降雨机制。李处长介绍说,“首先,天空中需要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也就是要有云,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云层要达到一定的厚度,只有那些有降水潜力和开发利用可能的云才可催化致雨,气象学中称为‘积雨云’。”

  然后,需要有晶核,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以晶核为核心凝结成为水珠。同时,温度要低,可以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温度太高了,即使凝结成了水珠,也会蒸发掉。当天空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时,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掉。

  据了解,我市采用的人工增雨是地面作业方式。从地面上发射装有碘化银(AgI)的火箭炮弹,在飞行到一定高度后,把碘化银等催化剂燃成烟剂播撒在云中,增强云中水的凝结核,使得空气中的水汽更多地凝结,同时也会对云中的温度产生扰动,形成对流,有利于水汽的增多和下降。

  人工增雨作业点可以随意选择吗?

  人工增雨作业的点是如何选择的呢,是否可以随意选择?“不可以。人工增雨作业的地点不是随意选择的,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

  经李处长介绍了解到,要选择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也就是江水云系最先来的地方,而且需要云朵面积相对较大。打个比方说,如果云是从湖州西南面飘来的,就会首先考虑在埭溪作业点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这样随着积雨云的移动,降水可能覆盖我市的范围才会更广,才能更大范围地缓解干旱和降温。同时,要选择场地开阔、无遮挡物,并且要远离民房、工厂等地方(即人少或没有人)才能开展增雨作业。

  人工增雨的火箭弹是否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污染?

  人工增雨的火箭弹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污染吗?李洪权介绍说:“目前,我市基本以发射火箭弹的方式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火箭弹主要由焰剂和碘化银催化剂构成,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上百倍,通常对一块积雨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人工增雨播撒的碘化银含量很低,而且会被云中水汽吸收,因而不会对环境和水质等造成污染。

  人工增雨时要注意安全

  很多人会提出疑问,火箭发上去会不会掉下来?李处长介绍说,安全确实是人工增雨作业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作业人员在作业前会多次踩点,尽最大能力选择最安全、最合适的增雨地点。在确定最终选址后,要报空域管理部门审批备案。

  同时,火箭弹在空中喷洒完催化剂后会自动解体,弹头与弹体自然分离,并且分别带有小型的降落伞,火箭弹在发射后,火箭弹壳一般会落在作业点1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因此,我们作业时火箭弹的发射方向,一般会选在人迹相对稀疏的山区,尽量减小或避免故障弹的影响。

  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发现人工增雨作业火箭弹残骸或故障弹,请不要靠近,应立即向派出所或当地气象部门,不可擅自拆除、搬动或储藏。

来源: 湖州在线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