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方刚谈青少年性教育:性教育要趁早 最好从出生开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2013-07-31 10:30:26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

  本网7月19日发表《记者观察:17个孩子与家长的性教育夏令营》引起了公众对于青少年性教育的关注,该报道的主人公性教育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因开办首个性教育夏令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方刚近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讲述青少年性教育理念,他认为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好,最晚也要在孩子开始提问的时候,就要回答他们,最理想状态是,在高中之前完成充分的性教育。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几乎空白保护儿童性安全迫在眉睫

  方刚认为,对于新生儿或者腹中的胎儿来说,很多中国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性别问题上。受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几乎是空白,或者有家长认为言之过早,甚至很多家长和教育部门从未涉及,这一领域非常值得关注。

  “从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至今,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数目又明显增加,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否认法律制裁、道德约束和舆论谴责等手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严峻的现实,这些已经略显乏力,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成为值得思考的严肃问题。”

  方刚认为,性侵犯既有肢体的性侵犯、言语上的性骚扰,从广义角度还包括性别骚扰。比如说,男孩子娘娘腔,女孩子说话大声、淘气等。儿童性侵事件发生后既要对犯法者、性骚扰、性侵犯者进行制裁,还须家长持有端正的教育态度,积极引导,淡化事件在孩子心中的消极影响,不要强化事情的严重性,否则很容易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性教育越早越好最好从出生开始高中阶段完成

  从某种程度来说,性侵案件凸显性教育在我国普遍人群中的严重缺失,包括受害者也包括性侵犯者。性教育是一个敏感话题,该从什么时候,以什么手段进行?

  方刚以多年性教育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性教育越早越好,最好从出生开始,但在不同阶段,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又是不一样的。“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在高中结束之前性教育就应该足够充分。”

  “小孩子一般几个月的时候开始普遍有自慰现象,家长如何对待婴幼儿的自慰,这就表现了他们的性教育态度”,他还说,“通常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问我从哪里来,这其实是性教育的一个最好的契机,千万不要欺骗他们,而应该告诉他们真相”。

  方刚建议,性教育最好专业人士来进行,想进行家庭内部的性教育的话,父母最好读一些关于性教育的理论、方法的书,来提高性教育能力。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性教育模式有三种,一种是被大多数家长所信奉守贞教育,目标是要让青少年不发生性行为,至少不发生婚外的性行为。第二是安全性教育,目标是让青少年安全。第三种是整合型性教育,把性教育视作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推崇的一种性教育模式。在整合型性教育模式之下,方所长提出了一种赋权型性教育,赋予青少年权利,要让青少年有能够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

  鼓励青春期孩子们交往赋权让他们思考成长

  对于青少年“早恋”问题,方刚认为,应鼓励青春期孩子们之间有交往。

  “这有利于消除对于异性的神秘感,更了解不同性别的特点。此外,孩子在“早恋”过程当中,反而会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从赋权型性教育的理念来看,这个辩论的过程就是赋权,要让他们思考和判断,让他们成长”。

  针对“我国性教育存在地区差异甚至国家差异,中国在性教育上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城市性教育情况比农村的好一些”的说法,方刚表示,个体的差异大于群体的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不如一个国家不同父母之间的差异大,在城乡之间差异也是如此。

  方刚说:“中国的性教育尚属于“调情”阶段,我们一直在喊,我们要做,但就是不做。”他希望,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的性教育当中做很扎实的准备和实践,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即现在中学生这一代,当他们未来做父母的时候,也许就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做很好的性教育。”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17个孩子与家长的性教育夏令营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作者:记者常红实习生刘芳华 编辑: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