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声巨响后,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火箭弹已经钻进厚厚的云层,不见了踪影。昨天下午3点半,在杭州余杭鸬鸟仙佰坑水库附近,余杭区气象部门进行了当地首次人工增雨,先后发射了7枚火箭弹。
今年整个7月,杭州市区只下了4毫米的雨,成为史上下雨最少的7月。昨天下午,杭州主城区终于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余杭、临安等地的气象部门抓住了副高“喘息”的间隙,进行了人工增雨,本报记者在现场直击了全过程。
地点选在余杭西部鸬鸟镇
空旷,人少
杭州市区上一次下雨,还是在10天前。“求雨神来杭州!”微博上,一片求雨声。而杭州气象部门也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条件出现就实施人工增雨。昨天,影响杭州的副热带高压有所减弱,下午杭州的天空中云层聚集,机会终于出现了。
昨天下午2点多,余杭区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车已经来到了鸬鸟镇仙佰坑水库前的公路上,前后几十米的地方拉起了警戒线。这里海拔145米,周围都是大山,人烟稀少,很符合人工增雨地点的要求。“用火箭进行人工增雨,要选在空旷一点的地方,避开人群密集的城镇。”余杭区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像这样的增雨点,全省有248个。这个地方在余杭的西面,因为降雨系统是从西向东运动的,在这里发射火箭弹,可以让受益的地区面积比较大。
错过了第一朵云
好在又飘来一朵
发射火箭弹的车子其实就是一辆普通的皮卡车,发射架装在车子的货厢里。发射架上一共有2排8个炮筒,可以调整发射角度。
发射架上装了4发火箭弹,火箭弹大概一米长,手腕粗细,外壳是类似塑料的轻质材料。
“人工增雨最好的条件是云的高度在2000米以下。”余杭区气象局副局长杨志江说。
下午3点,头顶上的那一大片云厚度很理想,但这朵云最终还是无奈错过。“因为周围其他县市的气象部门也在人工增雨作业,不少途经的飞机只能绕道余杭上空,因为空中管制,我们错过了这片云彩。”余杭区气象局局长程建新觉得很可惜。
下午3点20多分,聚在一起的云好像有点散开了。“又有回波过来了(雷达回波的简称,指气象雷达探测到的降水云团)!”杨志江把手提电脑上的雷达回波图指给程建新看,程建新当即拍板:“好!就在3点30分发射火箭弹!”
人工降雨要成功
空中得有一朵“雨做的云”
增雨机会稍纵即逝,程建新催促着工作人员动作要快。
下午3点半多,先是“砰”的一声巨响,一阵黑烟之后,第一枚火箭弹升空了,大概过了一分钟,铅灰色的云层中绽开一朵白色“小花”,随即又传来一声“砰”,火箭弹在高空爆炸了。
之后,炮弹里的碘化银在空中受热,就会形成大量极小的碘化银粒子,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层,把云中的小水滴凝聚成大水滴,然后降落到地上。每枚所含的碘化银发射到云端播撒后,可以在五六平方公里范围内催降雨水。
在仙佰坑水库前的公路上,工作人员接连向云层发射了4枚火箭弹。随后工作人员又来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再次发射了3枚火箭弹。
程建新说,要想人工增雨成功,最主要看天气条件的配合:天空中首先得有“雨做的云”才行。人工增雨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原本就有下雨条件的云落下更多的雨来。
增雨后
周围乡镇下起了中到大雨
那么昨天增雨的效果怎么样?
从下午3点半到下午5点,余杭区百丈、径山、下陡门、瓶窑、良渚等地出现了短时明显降雨,其中下陡门7.3毫米,瓶窑3.6毫米。伴随着降雨,气温也出现了7℃~13℃的明显下降。
“这次增雨影响的范围大概在5~10公里。”杨志江说,这次人工降雨,提高了当地土壤相对湿度,缓解了当地旱情。
昨天,临安市人影办(全称是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也在市域东北的太湖源镇市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下午3点前后发射增雨火箭弹4枚。市岭出现2.2毫米,安吉的大溪、罗村、上墅、天荒坪分别出现3~8毫米的阵雨。
据悉,目前,全省47套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已整装待发,40支标准化人影作业队伍已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7月28日至30日,上虞、奉化、宁海、余姚、余杭、德清、慈溪等7市县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实施12次人工增雨作业。
有读者担心,人工降雨会不会有副作用,气象专家说,人工降雨中使用的碘化银,由于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单位面积含量微乎其微,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这点在国际和国内的监测数据中均已证实。
人工增雨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原本就有下雨条件的云落下更多的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