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首富、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主席李嘉诚旗下的超市“百佳”近日传出转让消息,最高叫价122.77亿元。对于传闻,和记黄埔发声明称,“旗下屈臣氏集团现正就以‘百佳’为主要品牌经营的超级市场零售业务进行策略性评估,以期为股东带来最大利益。”有业内人士指出,和记黄埔此举是为了回笼现金,以便转战欧洲市场。
1973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百佳是和黄旗下屈臣氏集团的连锁超级市场品牌,目前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合计拥有超过340家分店。数据显示,2012年百佳为香港第二大连锁超市,市场占有率达33%,第一位及第三位分别为惠康及华润万家超市,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9.8%及7.8%。
多年来,百佳在大陆地区的市场开拓并不顺利。
以上海为例,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百佳进入上海。但2000年,百佳却将上海的14家店转让给顶顶鲜超市,仅保留了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地下一楼的门店。此后(2006年),百佳重返上海滩,在杨浦开设首家大卖场,但仅经营两年却再次低调关店。
2011年年初,几经波折的百佳重新规划,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区开设一家门店,至此其在上海共有古北和梅龙镇广场2家门店。但好景不长,日前,有消息称梅龙镇广场地下一层的百佳超市将于近期关店,而开业仅1年多的古北TASTE超市也将在本月下旬关闭。
百佳方面就此作出回应称,关闭上海两家门店的原因是租约到期。虽然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其将退出上海市场,今后公司还会寻找合适机会在上海开设新店”,但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百佳在上海的开拓并不顺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表示,“李嘉诚此番出售旗下零售业资产应该是与行业景气度的不断下降息息相关。虽然百佳在大陆开拓不顺,但其品牌价值却傲视群雄,卖个好价钱不成问题”。
传统零售业本来已极低的毛利率难以对冲、消纳商业地产不断上涨的租金、员工成本。而这一现象尤其显著地发生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
日前,长城证券一份研报以A股7家超市为对象进行统计发现,近年来,超市各项费用增速居高不下,人工及租金等刚性费用增速较快,促使其费用率节节攀升。7家超市2013年一季度费用率为15.91%,同比提升0.18个百分点。而在扩张方面,随着宏观经济放缓和CPI走低,企业外延扩张战略也趋于谨慎,A股7家超市2012年新开店数均较2011年有所放缓。
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等新生零售业渠道的兴起,也给百货、超市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来看,电子商务还仅在家电等部分细分领域挤压传统零售业,但基于这一切,包括百佳在内的传统零售业未来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似乎已不可避免。
今年上半年,零售行业时不时地传出出售与并购的消息。最近传出的各种并购传闻中,中粮、华润成为了话题的主角。而百佳的出售,可能成为零售业进一步整合的前奏。
分析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百佳销售网络庞大,对有意进军香港的中资企业有一定吸引力;以和记黄埔作价百佳10亿美元至20亿美元推算,手持大量现金的“国字号”华润及中粮,收购百佳并不令人意外。
和记黄埔2012年财报显示,在持续努力提升店铺生产力与成本效益带动下,香港百佳超级市场取得理想的营业利润增长。但是,在内地,百佳超级市场业务收益总额,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与营业利润在2012年均有下降。
华润收购百佳,其原先在香港排名第三的超市业务,将超越惠康成为香港最大的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