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40℃天气我们怎么补水? 专家教你喝水妙招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29 08:43:22
 
西湖边,一男孩用冰水降温。 记者 胡聪 摄

  这几天杭州120接到的中暑病人明显比一周前增多,医生提醒,夏天懂得如何喝水很重要。比如,在外运动或旅游,出了太多汗,如果一下子喝太多白开水、纯净水这些白水,很可能会导致低血钾症,轻则四肢无力,重则晕倒。而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的人,喝运动饮料弊大于益。

  成人出门锻炼、旅游

  最好带瓶运动饮料

  这几天大热,许多室外工作的人、旅游的人,汗从早流到晚。还有一些人一整天闷在室内,空调间里呆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鼻塞、头痛什么的,就想运动一下,通过出身大汗给身体“通通气”。医生提醒,夏天运动是好事,但记得出大汗后,不要只喝白开水等白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室主任张茂说,汗不只是水,成分很复杂,除水分外,还包括钠、钾、钙、镁等电解质,还有少量氨基酸。出汗的过程,就是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流失的过程,流失得不平衡,改变身体原有的浓度,就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影响到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严重时就会中暑。因此出了太多汗后,只补充水分是不够的,至少你还得补充钠、钾等微量元素。体力劳动者如果因出汗多,感觉乏力,还应补充一点糖分。

  前奥运冠军、排球国手周苏红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也讲到夏天喝水的技巧:“我们一训练就是三四个小时,中间休息三四次。训练强度比较大,出汗也多,血糖下降得比较厉害,中间不补充一点糖分的话,会感觉没有力气,甚至会抽筋,所以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会赶紧补充一点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是自制的,凉开水或矿泉水泡的葡萄糖,葡萄糖加多加少,没有严格标准,按各人口味,以微甜最多。七八月份的时候,出汗特别厉害,除了糖外,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得也比较多,所以葡萄糖水要改成运动饮料。”

  杭州绿城足球队的训练基地在余杭,最近因为高温,训练改在晚上。队医丁女士说,足球队喝的都是专业的运动饮料,内含多种维生素。而且各个运动阶段喝的饮料配方不一样:运动前喝的饮料,主要作用是促进肌糖原储存,保持血糖稳定,所以不太甜;运动中,饮料用以补充血糖,延缓疲劳发生,糖分相对较多;运动后喝饮料主要用以帮助身体恢复,浓度高,加入了蛋白质,有助于受损伤组织的快速修复,能提高免疫力。

  运动饮料的保水性很好。研究发现,一次喝下500毫升运动饮料,半小时后,你不会感觉有尿意,依然有90%的水分被保留下来。这是因为运动饮料中的糖、钠等成分,有“固水”的作用,可以减少尿量,但同时又维持体液的充沛。而一次性喝下500毫升白开水,半小时后,很多人就要上厕所,此时500毫升的白开水,只能保留50%-60%。而茶水的持水性更差,因为茶水中的茶多酚有利尿作用,一次性喝下大量茶水后,上厕所的频率会很高。

  医生建议,夏天出去旅游,特别是登山、徒步远行,背一两瓶运动饮料,基本可以解决一天的饮水量。如果喝矿泉水的话,起码得三四瓶,所以女同志出门旅游,如果担心水喝太多找不到厕所,不妨试试运动饮料。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运动饮料。像尿结石病人,水喝得越多,尿得越多,对缓解病情越有好处,所以就不建议喝运动饮料。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一个对钠敏感,一个对糖敏感,也不适合运动饮料。10岁以下小孩的肾脏发育还不健全,也不适合喝运动饮料。

  夏天孩子运动出汗多

  建议喝点糖盐水

  这种气温在户外呆超过一小时,出的汗应该和跑一小时步差不多了。

  如果是中重度中暑,体温超过38℃,出现呼吸及循环系统衰竭症状,人已近昏迷,毫无疑问是要送医院的;而如果只是先兆中暑,虽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升高至37.5℃以下,还是可以自己处理的。

  “中暑起病比较急,主要就是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发,所以第一应立刻离开高温环境,第二就是补充些淡盐水,短时间休息后,中暑症状一般都会消失。”浙医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

  淡盐水的比例没有讲究,只要不觉得咸,有点咸味,就差不多了。

  考虑到很多人出太多汗脱水后,有四肢无力的症状,所以最好在淡盐水的基础上加糖。

  前两天,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在微博上提到中暑病人喝水建议:“一5岁儿童,傍晚开始全身不适,轻度低热,拒绝进食,但没有呕吐和腹泻,检查只发现口唇稍干,无其他明显异常,初步考虑是中暑。经过少量多次饮用糖盐水后,孩子开始排尿,情况开始见好。夏季天气炎热,遇到孩子剧烈活动后大汗,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注意:不应是白水,应是糖盐水。剧烈活动出汗时,水分和电解质一并丢失,并消耗许多能量,仅补水不能完全补充。补充糖盐水到自然排尿,而且尿色到无色,改用白水。”

  国内知名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昨天对快报记者说,如果有些人不能喝或不想喝运动饮料,最近出门前,也可以自制一些淡糖盐水,比如白水里加点盐或糖,浓淡随意,最好身边再带一根香蕉补钾。

  坐在办公室里出汗少

  夏天首选乌龙茶或花茶

  不要喝运动饮料

  虽然这几天杭州连日高温,但对许多人来说,其实每天出的汗很少,整天呆在空调房里,出门车上也是空调。对这类人来说,医生的喝水建议是,随意,喝点茶水或白开水就可以了。茶水富含钾,还有少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夏季补水效果优于白开水。

  杭州市级名中医、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汪明德说,一般认为,春天喝绿茶,因为最当季,尝新鲜;秋冬以红茶为主;夏天则喝乌龙茶;如果夏天不喜欢喝热茶,或是有些场合找不到热水,那么也可以选择冷泡茶,用常温的矿泉水和纯净水也可冲泡来喝。

  工作压力比较大的可以喝花茶,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等,因为这些芳香类的花茶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这些人一天到晚坐着不动,多喝茶水或白开水,可以增加上厕所的频率,活动活动身体。夏天也是尿路结石的高峰,主要是喝水太少。特别是茶水,有利尿作用,也可以防止尿路结石。运动饮料就不要在办公室里喝了,喝了上厕所频率更少。”

  碳酸、果汁饮料会越喝越渴

  含糖太高一天不要超过一瓶

  夏天,许多人喜欢喝冰镇的碳酸饮料或果汁饮料,觉得非常解渴过瘾。

  浙医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甜味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的水分,而且部分饮料像可乐中还含有咖啡因,有利尿作用,会促进水分排出,所以夏天喝碳酸饮料会越喝越渴。”

  越喝越渴,还是小事。

  “碳酸饮料对运动员健康不利,基地里是绝对看不到的。”绿城足球基地队医丁女士说,虽然有些体育明星代言了碳酸饮料,但其实体育明星自己是很少喝碳酸饮料的。

  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含糖量太高。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过量摄入糖带来的风险不仅限于摄入过多能量,糖会引起几乎所有和代谢症候群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三酸甘油酯过高、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以及衰老。此外,可以认为糖会对肝脏产生与酒精类似的毒性。一些初步研究显示,糖过分摄入和癌症及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国内知名营养师顾中一认为,日常饮料中,从健康角度看,最值得警惕的就是糖含量。

  全球权威科研期刊《自然》曾在2012年2月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砂糖的毒性真相》,指出,“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它可引发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各种致命的慢性病;糖本身有毒,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损伤肝脏;糖的危害还和酒精类似,可引起高血压和脂肪肝等。”

  饮料中究竟含有多少糖,顾中一医师用方糖做了个形象的类比——

  一罐355毫升的普通听装可乐,含糖39克,而一块常见的咖啡方糖重4.5克,因此喝一罐可乐就相当于一口气吃近9块方糖;货架饮料中,含糖量数得上高的要数乳酸菌饮料,每100毫升饮品中含糖16克,喝一瓶400多毫升的大罐装乳酸菌饮料,就相当于吞了16块方糖。

  所以夏天,碳酸饮料要少喝,如果想喝,最好喝无糖的零度可乐。果汁饮料含钾、钠,对于出大汗的人来说,喝果汁饮料补充钾、钠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超过一瓶的量。一天喝一瓶,其多余糖分可以代谢掉。

  夏天喝热水比喝冰水更解热

  夏天许多人喝冰水解热,专家提醒,要想解热,其实热水比冰水更快。

  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高温或运动出汗后,先测一次体温,然后三个人分别喝下热水、温水、冰水,5分钟后再测体温,结果三个人体表温度的降温幅度由大到小为:喝热水>喝冰水>喝温水。

  “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做过这个实验,结果很统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喝热水则可引起血管扩张,促进排汗,将体内热量带出,使体温真正下降,之后会感觉非常凉爽,所以喝热水最解热。”浙二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

  同样道理,夏天用热水洗澡,比用凉水洗澡更降体温。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