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小道上晨练的老人
7月24日这天,杭州的气温突破历史极限,达到40.4℃。杭州境内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临安,40.9℃,下午2:49。
这天我正好在临安,西天目山脚下,一个叫天目村的自然村里采访。
我在村里呆了两天,住了一晚,亲身感受了山区正午的炽热和晚间的凉爽。
山里风大,迎面吹来清新净爽,人会不自觉地加深呼吸,让负氧离子直达肺腑。尽管头顶阳光同样猛烈,但一躲进树荫下马上就舒服许多。在城市,就算躲进阴凉处,还是感觉热气浊浪不断袭来。在山区,丰茂的植被不断地吸收热能。在城市,无数台空调不停地吐出热量。在山区,看着满目皆绿心情也无忧无虑,在城里,烦俗羁绊下人也变得焦灼不安。
我感觉,和城市最大的差别是,山区的清晨和晚上特别凉快。
前天傍晚,在77岁杨贵生家门前,我坐在小马扎上和他聊天。大约快6点,太阳刚从西边山头沉下去,此时一阵山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
杨贵生说,山里一天最热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到四点。早晚都很凉快,不打空调,后半夜还要盖一层薄被,而且,没有蚊子。
我问他为什么没蚊子。杨贵生说,主要是没有死水,从村里流过的只有一条小溪。以前种的稻田现在也没有了,都开发了。
当天晚上,我住在村民王菁家。她家的农家乐和她嫂子家的紧挨着,是一幢砖红色小楼,叫红房子山庄。33个房间,66张床位,几乎全都住满,杭州老人最多,占了将近一半,然后是上海的、绍兴的、南京的……
晚上9点多,门前院里乘凉聊天的一圈人(绝大部分是杭州市三医院的退休医生护士)陆续散去。10点多,旁边一家酒店的团队游客也停止了歌声与哄响,周围一下清静下来,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半空,三面群山只能看到黑黢黢的轮廓,星星比城市里能看到多出十倍不止,除了公路上偶有汽车开过,大部分时间只听得到虫鸣和溪水的声音。
晚上睡觉前,我特意打开纱窗,让山风更畅快地吹进来。睡下不久,迷迷糊糊听到一只蚊子在耳边嘤嘤飞过,盘旋一阵离开了。这是我在村里呆了两天一晚惟一遇到的一只蚊子,而且没有叮我。
如果换在城里,晚上不开空调,一定是汗流不止周身黏腻,但山村的一晚我睡得周身干爽,没有出汗不觉得热,四肢袒露不觉得凉,后半夜时只拉过薄薄被子的一个小角盖在肚子上。
睡得早也醒得早。天刚亮一睁眼,看下手机,才5点多。窗外传来人声和鸟叫,王菁的母亲和两个雇工早已起床在做早饭了。
穿村而过的公路上,每天都有早晚两个“高峰”,不是车流,是步行健身的人流。
村子很小,一条通往西天目景区的公路穿村而过,33户人家有28户都搞农家乐。西天目是浙北著名的避暑胜地,农家乐也以夏天生意为主。七、八两个月,村里绝大部分床位都租给了从各地赶来避暑的老人们。房间的档次条件都相差不多,差一点的,每人每月一千六七,好一点的二千多点,管吃管住。
供外来老人避暑的床位就有将近两千张,几乎全都住满,老人们最集中的时间地点,是清晨和傍晚的公路上。
“早高峰”出现在清晨5点半到7点之间,早饭之前。“晚高峰”在傍晚5点半到7点,晚饭之后。
浩浩荡荡的人流顺着公路,悠悠来去,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公路两边,当地农民用三轮车拉来土特产,形成一个小规模的集市,大多是当地的西瓜、酥梨、小番薯,还有山里挖来的中草药。
站在路边一眼望去,大多是银白头发,难怪这条马路早几年就有“银发小路”的说法。
浩浩荡荡的人流一路上坡,行走大约一公里多,到达西天目景区大门外的广场,打拳耍剑运气拍树……然后一路下坡走回,各归各家,正赶上7点钟的早饭。
王菁家今天的早饭亮点,是刚刚出锅的葱油花卷,还有白粥、鸡蛋,配榨菜青豆和乳腐。葱油花卷是向大姐的手艺,向大姐平时是於潜中学的厨工,那边学生放假,这边农家乐生意火爆缺人手,就过来打份零工,直到开学回去。
听王菁说,她家住的很多城市老人,都是学校放假后过来避暑,学校开学前就要回去,来和去很明显的两个高峰,跟的全是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的学习作息。也有个别老夫妻带了小孙子孙女来避暑的,比如原杭州家具厂退休的谭大伯,小孙女幼儿园放假第三天,儿子开车送他们过来,打算和小孙女住到8月底,幼儿园开学前回去。
早饭后午饭前,午饭后晚饭前,是两大块自由活动时间。天气热,一动一身汗,出去游山玩水的老人很少,基本都在屋里呆着。
公共活动有麻将、乒乓球、台球和卡拉OK。机麻桌几乎占满,四楼的乒乓球桌,我只见过陈大伯老两口和他弟弟弟媳两对夫妻玩过。两个男人坐在旁边给各自老伴观战,卡拉OK机循环播放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草原之夜》等等老歌。两个女人打得满头是汗兴致勃勃,一个好球之后会跟着音乐放声高歌。82岁的陈大伯和老伴都从浙大退休,已经第五年来天目村避暑,他弟弟从上海交通系统退休,今年是第一次听哥哥介绍跟着过来。
80岁的宋大伯一个人坐在床边,正翻看一本《炎黄春秋》。他老伴是退休皮肤科医生,副主任医师,78岁还经常被请去坐专家门诊,前些日子女婿开车送到村里,住了两天又回杭州去了。
宋大伯窗边的桌上放着一叠信纸一支笔,他正打算给远在银川的弟弟写信。弟弟72岁,1960年随杭州下城区两万知青去了西北支边,后来在那边恋爱成家也就留在那里,在棉纺厂一直干到车间主任。大伯说,上个月弟弟来杭州看他,正赶上高温天气,热得连说“吃不消吃不消”,没住几天就“逃”回去了。他在这里身边只有手机,打长途话费太贵,要说的话多,就准备写信。
来村里避暑的,有不少陆阿姨这样的上海人。78岁的陆阿姨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
陆阿姨很热情地在房间里和我聊了蛮长时间,说到他们住在上海闸北,已经第三年来天目山避暑了。说到女儿是公司总经理,7月3日女婿开三个半小时车把他们从上海送过来,“那边下楼上车,这边下车上楼”,说到他们准备9月7日回去,还说到他们10年前50万买的房现在300万都不止……
陆阿姨每天在自己带来的IBM手提电脑上写博客,都是关于避暑的所见所感。
比如7月20日,陆阿姨在博客里写到一位90岁的老人。
“最近来红房子山庄避暑的是一位九十岁的女医生,她还没有来之前,大家议论纷纷,这么大年纪,还是一个人来避暑,能行吗?因为住在这里,除了吃不要烧,生活上一切都要自理。有的人说,活到九十,都是离不开床的人……
“那天,九十岁的女医生来了,她走路稳健轻松,腰背挺拔,身体矮小健壮,看上去,80岁还不到,非常精神。
“她自我介绍说,老伴先走了,与儿子住在一起,他们工作忙,我还能为他们准备好晚饭。现在杭州太热,就来这里避暑。儿子送我来,就回去上班,我生活能自理。说自己能上网,上QQ与在美国的儿子聊天,真是了不起……”
7月21日的博客,写的是女儿从上海过来探望。
“我女儿也已经年过半百53岁了,是上海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由于经营得好,要她干到60岁,我和老伴不太愿意,希望她早点退休能照顾我俩,我非常羡慕人家女儿50岁退休就能照顾父母,不过,我俩现在还行,不需要照顾,一切都能自理,就让她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