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张利昌
-《曝晒后车内温度高得让人流泪》后续报道
高温实验室
高温在继续,晚报关于“高温下的实验”也在继续,在第一期实验中,晚报记者做了一组跟高温下的汽车有关的实验,告诉了大家一些曝晒汽车的降温小窍门。
这组报道出来后,晚报接到读者各种“高温开车”反馈,还有粉丝通过@南湖晚报介绍了一些高温开车窍门,这些窍门包括不要在车上放置打火机,不要在车上备饮用水和各类饮料等。
这些窍门有用吗?高温开车到底有哪些讲究?嘉兴永奥4S店的服务部技术经理刘宇在看了晚报第一期高温实验室报道以及听了其他读者的反馈后,对高温天气开车的注意要点做了梳理。
【要点一】巧用内、外循环
错误观点:夏天用空调,肯定要开内循环呗。
汽车上有很多开关按键,其中有个开关是用来内环循环切换的,如果问车主,很多人的回答是“不知道是哪个键”,因此很多车上的这个开关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很少切换。其实,这个内外循环切换开关是很有用处的,尤其是在高温酷暑的状态下。
汽车在高温下曝晒一段时间后,车内温度会超过室外气温,此时开车的话,可以先开窗透气,然后再开空调。开空调时先开外循环,让室外空气进入。
车内凉快下来后,为了保持制冷效果,可以切换至内循环,但也不能长时间开内循环,否则车内空气含氧量会下降,容易造成司机疲倦,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中毒。所以,酷暑中开车,每行驶一段时间,仍然要打开一会儿外循环。如果条件允许,同时开一会儿窗更好。
另外,遇到堵车,周围汽车(尤其是前方车辆)怠速状态下排放尾气增加,这时使用内循环,暂时隔绝一下室外可能的空气污染。
【要点二】夏天也要加防冻液
错误观点:防冻液,防冻用的吧?高温天用不着。
随着汽车的普及,车主们对汽车专用语也越来越了解,不少人都知道汽车上要添加一种叫防冻液的物质。
从字面上理解,防冻液貌似是防冻用的,那应该是冬天低温的事,跟夏天高温似乎没啥关系。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高温天气下,如果发现防冻液不够,一定要及时添加。防冻液可提高沸点,一般防冻液沸点为110℃到120℃,水的沸点只有100℃,沸点高了,自然耐高温的性能就会加强。
保持足够的防冻液,对冷却发动机、增加发动机散热性能大有裨益,能有效防止夏季高温下的“拉缸”和“开锅”现象,对发动机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要点三】胎压过高过低都不好
错误观点:天热胎压不能高,充低一点好了。
很多人都知道,高温下开车,胎压在热胀的作用下会自然升高。不少车主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高温天气开车,汽车胎压过高容易爆胎,便故意充得很低,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样也不好。
刘宇介绍,高温天气下,汽车胎压直接影响开车安全,尤其是经常要跑高速的人,对胎压过高的危险,车主已有了一定认识,但胎压过低,汽车轮胎跟温度较高的地面接触面积增加,产生的热量自然也大,同样会带来爆胎的危险。
说到底,胎压过高过低都不好,尤其是跑高速的车主要牢记。
【要点四】切记放个灭火器
错误观点:灭火器放在车上没啥用。
高温酷暑,汽车还有另一种隐患,那便是自燃。
哪些车容易自燃?使用年限超过5年甚至10年的老车,自燃的危险会大增。电路做过改动的车,尤其是增加电路负荷的改动,如果电路发烫超热,自燃也就很容易随之而来。
对这些车,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切记配备一个小型车载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在刚起火时使用,效果不错。放灭火器的位置也有讲究,最好放在车主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
【要点五】离开汽车记得锁车
错误观点:就停一会儿,空调不用关了。
这两天,关于孩子被锁在车内受到伤害的新闻屡见报端,让人揪心。高温天气下,孩子一旦被困车内非常危险,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对车主来说,停车后切记锁好车门。有些车主图凉快,到附近办事,车子保持发动状态,空调也不关,车门也不锁,路过的孩子觉得好玩,拉开车门进入车内,在驾驶室一通乱按,关了空调按下车锁,接下来就是被困车内。
另外要提醒的是,在无法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了保持车内通风而留的车窗缝隙也不要太大。
【要点六】:汽车不是储物间
错误观点:车上常备一些生活用品,需要用时很方便。
很多人都把汽车当成了储物间,饮用水备一箱,零食备两袋,药品备几份。这样的做法,在高温天气下尤其不适合。
不要留在车上的物品包括食品、日用品、饮料、药品、易燃物品(打火机、香水)等,另外,离开车别忘了带走孩童和宠物。
放饮用水是很多车主的做法,我们在第一期高温下的实验中还在3辆实验用汽车内各放置了一瓶纯净水,5天过去后,没有出现塑料瓶软化变形的情况,但在车内放饮用水,渴了直接打开饮用肯定不是正确做法。嘉兴市中医院的内科医生表示,“纯净水、矿泉水的适宜饮用温度为20℃至40℃。”
如果大家对应对高温有某方面的经验,或者大家对此类实验也很感兴趣,甚至只是对高温下的某种状态有怀疑,你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争取以实验的形式直观展现你的所需,告诉你答案,给你过好这个夏天提供参考,电话可联系82828110(晚报24小时热线),微博可联系@南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