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国内最先进渗沥液处理系统现身京西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23 08:32:25

  沿着108国道一路西行,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鲁家山山顶,一大片绿白相间、色彩鲜艳的建筑静静伫立。时值盛夏午后,山风拂过,无论是草绿色的厂房还是高达百米的白色“蘑菇”状烟囱,都与背后郁郁葱葱的山景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

  很难想象,这里正是号称“世界单体一次投运规模最大”的首钢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

  转向绿色厂房的北侧,一排灰色的建筑显得“低调”了不少。不过,正是这“不太起眼”的建筑群,却构成了我国垃圾渗沥液最先进的处理系统:原本将成为污染物的垃圾渗沥液,将在这里转变成合格生产用水,得到100%的循环利用,实现有害物质的“零排放”。

  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这一系统的完成度已经达到95%以上,预计今年年内就将投入使用。而预计到2015年,全市垃圾渗沥液处理能力将达到8510吨/日,全部满足渗沥液处理需求。

  垃圾先发酵析出渗沥液

  垃圾渗沥液,大部分来自人们生活中餐厨垃圾产生的水分。一旦渗沥液不经处理就排放,对于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如果垃圾中含水量太高,在进行焚烧处理时也难以达到标准温度,造成燃烧不充分。

  鲁家山的垃圾渗沥液系统,究竟使用了什么办法,竟能实现“零排放”?

  “这里就是垃圾进厂后的第一站,垃圾储存仓。”站在高达55米的绿色厂房里,渗沥液处理系统的自主研发企业、北京洁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凤秋指着一座面积足有两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巨大池子说,垃圾进厂后将在这里储存发酵6至8天,排出浓度高的有机渗沥液,提升入炉垃圾热值。

  绿色厌氧罐省电达五成

  这些排出的渗沥液去哪儿了?赵凤秋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厂房北侧的一排灰色建筑前。

  最西侧一间方方正正、高约6米的“大房子”里,正是渗沥液的存储调节池。“渗沥液将通过管道进入调节池,存储2到3天,在这里实现渗沥液的均质、均量。”

  调节池的东边,竖立着两个军绿色的“大罐子”,看上去和汽油桶造型类似,但是要大得多—足有16米高,直径也有12.5米。

  “渗沥液自调节池通过管道被输入这两个厌氧罐。”赵凤秋带着记者走到大罐前,“经过我们自主研发的这种厌氧生化系统,利用微生物把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

  这么两个大绿罐子,能够产生的沼气可不少。赵凤秋说,鲁家山的厌氧生化系统一小时能够产出约1000立方米的沼气。

  而且,作为北京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这套厌氧生化系统在节能方面也遥遥领先。“垃圾渗沥液处理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就是耗电。这套系统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能节电50%。”赵凤秋说。

  好氧除臭味污物变无害

  在厌氧罐中被“压榨”出沼气,同时得到第一步净化之后,渗沥液的旅程并没有结束。

  紧挨着两个军绿色大罐子的一座灰色建筑,是渗沥液处理系统中的“好氧池”。

  “好氧就是在适当供氧和适当温度条件下,利用好氧性微生物,将渗沥液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氮气等无害物质的过程。”市发改委资环处负责人表示。简单说,就是把污染物彻底转变成无害的物质。

  “好氧池”还有个作用,就是负担着渗沥液处理厂区日常的臭味处理,所有可能产生臭味的地方,都利用收集系统统一收集后通入了好氧池,利用好氧池内的微生物把臭味物质消耗掉。

  回收全利用渗沥液变“清泉”

  在近百平方米的膜深度处理车间里,包裹着膜处理设备的数十根管道纵横交错。从好氧池出来的渗沥液,将在这里变成“清泉”。

  “100吨的垃圾渗沥液,通过膜系统之后,可以产出85吨左右的生产用水。”赵凤秋表示。

  不过既然是“零排放”,还有剩下15%的物质如何处理?

  “经过超滤膜过滤之后,被截留下的主要是由大部分微生物组成的污泥。”赵凤秋介绍说,污泥可以在这套系统中通过“回流”,实现系统内部消化减量;而被其他膜截留下的钙镁和氯离子含量较高的废水则将被采用“热蒸干技术”,在16米高的换热器内蒸发结晶。“去除水分后,剩下的主要是氯盐了,可以作为化学原料;而且水分也不是白白蒸发掉的,而是通过蒸馏技术回到冷凝器,再收集利用。”

  这可真是货真价实的“吃干榨净”。赵凤秋表示,无论是85%的回收利用率还是“零排放”,都创下了我市垃圾处理厂的“头一份”。

  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15年末,全市规划建成9座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新增垃圾渗沥液处理能力4320吨/日。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记者杨汛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