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30岁男子给苹果手机充电遭电击昏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18 17:14:01

  这就是可能导致武建同遭电击的充电器和手机

 

  7月8日晚,30岁的男子武建同在给苹果iphone4手机充电时遭受电击,尽管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人尚处于昏迷中。这是继南航空姐使用充电中的苹果iphone5手机打电话触电身亡后,发生的又一起因给手机充电导致的恶性事故。昨天,记者在海淀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里见到了武建同。

   [事件回放]

  充电的刹那触电了

  据武建同的妹妹武建香回忆,7月8日晚上10点多,哥哥武建同发现iphone4手机没电了,于是将手机连在充电器上充电。“当时我是背对着哥哥的,突然听到他喊‘连电了。’”等武建香回过头的时候,只见武建同已经倒在地上,开始抽搐。没有多想,武建香急忙去拔连接在插线板上的充电器。“当时我就感到手指有针扎般的疼痛感,就像是一股电流从手指尖顺着手臂和半边身子一直流到脚尖。”此时的武建同也已经没有了知觉,只见他嘴唇发紫、口吐白沫、浑身抽搐。

  家人见状急忙拨打了报警电话,很快120急救车就赶到了。家人回忆说,急救人员赶到后,发现武建同心室颤动,也就是俗称的心脏停跳,这样的后果就是武建同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血压。急救人员立即对武建同实施了心脏复苏,同时给他用药,并使用仪器帮助他呼吸。

   [专家诊断]

  是明显的电击伤

  随后,急救车将武建同送到了海淀医院进行抢救。主治医生颜大夫介绍,武建同刚送来时,情况很不好,没有了自主呼吸,心跳虽然恢复了,但每分钟达到了160次。因为缺氧时间较长,体内的乳酸偏高,脑部受损严重。“经过专家们的诊断,这是明显的电击伤。”为此,医院请来了触电急救方面的专家来对武建同的病情进行诊断。在抢救了3天后,武建同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而且依赖的机器也越来越少。7月15日,武建同恢复了自主呼吸。但唯一不理想的就是他的脑部还没有复苏,仍处于昏迷状态。医院为武建同安排了高压氧治疗,帮助脑部恢复。

  “求求你们救救他吧。”在ICU重症监护室外,武建同的妈妈哭得十分伤心。“现在我家已经拿不出钱了,眼瞅着儿子状况越来越好,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们。”

   [原因猜测1]

  插线板漏电?

  记者注意到,武建同使用的iphone4手机完好,且仍可正常使用,手机周围并没有黑色的电击痕迹,连接手机的充电器和插线板也都完好无损。家人说,事发当晚,正下着雨,室内空气潮湿。在空气潮湿的状态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触电的情况。

   [原因猜测2]

  山寨充电器导电?

  武建同使用的手机充电器并非原厂生产,而是一个2厘米见方的充电器,外表也比较粗糙。武建香说,因为原来的充电器丢了,这是哥哥后来配置的。记者注意到,这只充电器外观与iphone5的充电器相似,但上面的说明全是英文,且USB连接处插合不严,裸露的金属接头竟然有3毫米长。

  苹果授权配件厂商的工程师唐范伟说,手机充电时,正常工作下的手机充电器会将220V的电压降低到5V左右。而这个电压远远低于人体能够承受的36V,因此即使手机外壳漏电也不会致人电击身亡。但采用不合格的山寨充电器,电路安全保护容易出现问题,或是充电器线路老化、金属线头突出等,正在充电过程中的充电器确实有可能将220V的电压直接传送到手机上,导致人体被电击。

  专家说法

  触电原因很蹊跷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到北京市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冯建民表示,按照武建同家人的描述,触电可能因劣质充电器导致的几率很低。“因为充电器外面包着一层工程塑料壳,这是非常好的绝缘体。”冯工程师说,如果想要将220伏的交流电直接作用在人体上,一定要形成一个电流的回路,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样的话,手机也会因瞬间电压过大而被损坏,但是记者看到武建同的手机完全可以正常使用。冯工程师认为,只有在电压强度达到了3千伏的情况下,充电器里的电容才有可能被击穿。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