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发津贴还能做什么
“我是铁板烧”、“我是小笼包”、“我是蒸饺”……连日来,气象台连续拉响高温警报,有人戏称,部分城市已成“蒸笼”,上述“自称”,便是“蒸笼”中的居民的自嘲。
夏日酷热难熬,人人都有体会。面对炎热的天气,政府该做些啥?
可能,最容易想到的是保障高温津贴落实。前不久,人民日报记者到工地探访发现,因为用人单位不愿花钱、劳动者不敢维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建筑工人依然拿不到高温津贴。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底层劳动者的这一权益,政府责无旁贷。
能做的还有很多,不止于发放津贴。
比如,落实相关规定,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加强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调整作业时间,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比如,开放防空洞、开辟纳凉点、设置夜间避暑中心、推出公共防暑纳凉计划,把民生工程建到百姓心上。
愿各地能有更多举措,给百姓送去荫凉。
延伸阅读:
公共纳凉各地有招
【武汉】
6月18日起,武汉启动1460个社区纳凉点。
当最低温度达到或超过28摄氏度,高温达到或超过35摄氏度,社区纳凉点必须无条件开放。
室内纳凉点保证“八有”:有冷气空调、有冷饮食品、有防暑药品、有文化娱乐设施、有消毒设备、有消防设施、有专人管理、有安全制度。
【福州】
福建继续开展“清凉一夏”防暑降温活动,各级工会将筹集5000万元资金,慰问露天和高温工作的一线职工。
7月1日起,福州乌山北坡纳凉防空洞免费向市民开放。福州市人防办投入资金30万元,给防空洞配备了电视、饮水机等配套设施。
今起至10月底,纳凉防空洞每天10时至21时对市民开放。
【重庆】
2013年“百日纳凉送爽工程”于6月12日正式启动,纳凉面积近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7万人。
12个纳凉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提档升级后的纳凉点在外部环境、内部装修等方面有了改善和提高。
每个纳凉点均有专人负责,免费为纳凉群众提供茶水、桌椅。
纳凉点在开放前均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
【杭州】
7月1日起,杭州市10处防空洞正式开放供市民避暑纳凉,面积共5480平方米。
许多防空洞内准备了免费饮用水、一次性水杯、常用防暑药品等。
提前对各防空洞避暑纳凉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排污、通手机信号、通有线电视、通无线网络服务。
有被有褥有冷气,记者体验香港避暑中心酷热天,享受清凉有去处
正在开放中的避暑中心。
“民政事务总署开放临时夜间避暑中心。”
每到湿热难耐的夏天,这句话在香港各电视频道上的出镜率就很高。
香港的避暑中心究竟什么样?近日,记者来到避暑中心亲身体验。
热线电话有问必答
晚上7点多,白天的热气终于渐渐散去,夏夜来临终于让人有摆脱高温、得以喘息的机会。
天文台撤消了红色酷热天气警告。民政事务总署刚刚宣布开放的临时夜间避暑中心还会开吗?会不会白跑一趟?
带着疑问,记者拨通了民政事务总署的热线电话。
“请问酷热天气警告取消,晚上避暑中心还开吗?”
“会。开放时间还是晚上10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请问你在哪一区?”
“中西区。”
“那你可以去西营盘综合社区中心三楼,去的时候,请记得带好身份证作登记用。”
住宿基本设施齐备
晚上10点多,记者来到西营盘综合社区中心的大楼。还没有进入大楼,已经有醒目的横幅提醒:临时夜间避暑中心现正开放。
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轻松找到避暑中心。原来,这里白天是社区中心礼堂,晚上就成了临时避暑中心。来到这里,已丝毫感受不到香港夏季的闷热,整个人已经轻松下来。
最先招呼记者的,是礼堂门口的保安阿伯:
“进入避暑中心,请先登记。”
临时夜间避暑中心对所有香港居民开放,但使用者还是要经过一些“手续”。先用香港居民身份证登记姓名、入住时间。完成后,阿伯又递上另一张表格。
“晚上冷气(空调)挺凉的,看你没带褥子、被子,填一下这张表格,就可以去储藏室拿。用完了记得放回储藏室就行。”
从储藏室门口望进去,一张张床褥垫叠放在房间最里头,堆得快有一人高。一边架子上,还放着叠好的被子,供人取用。厕所在礼堂门口,干净整洁。饮水机就在旁边,有冰水和暖水。
睡觉也有“约法三章”
拿好了“装备”,熟悉了“地形”,刚要踏进避暑中心的核心地区,又收到保安大伯的温馨提示:“后生仔(年轻人),记住里边只可以睡觉,不能玩手机、电脑,不能吵到别人。”
夜晚的礼堂,座位全部撤走,中间摆上一排挡板将礼堂一分为二,分为女士区和男士区。空荡荡的礼堂只有几张床褥零星散落在几个角落里。
22点45分,礼堂熄灯,仅留下几盏紧急通道的指示灯“站岗放哨”。没过多久,礼堂里安静地只剩下空调运作的机器声,不远处已经传出一阵阵鼾声。
来避暑中心过夜的人大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年近50的黄先生没有固定职业,住处简陋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就成了蒸笼。他说:“来避暑中心睡觉,带一张身份证就行,这样就不会有财物被偷的危险。这里虽不能像家里那般自在,但设施齐备已经足够。”
香港民政事务总署助理署长郑重庆:
以下午4点半天气警告为开放标准
公共服务如何做到贴心周到?在管理避暑中心上,香港又有哪些经验?记者专访了民政事务总署助理署长郑重庆。
记者:临时夜间避暑中心的开放标准是什么?
郑重庆:当香港天文台发出的酷热天气警告在下午4时30分仍然生效时,无论之后天文台是否撤销,民政事务总署都会开放14所临时夜间避暑中心,供有需要的市民入住。
避暑中心的开放时间为晚上10时30分至翌日上午8时。
香港的夏天,白天炎热,晚上也不好过,所以我们确定以下午4点半为开放标准。这样的准则简单明了,便于市民掌握。
有疑问的市民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查询避暑中心是否开放,一般热线电话从酷热天气警告生效就会开始运作,直至凌晨。我们还会通过政府新闻处网页,通知各媒体,播发避暑中心开放的消息。
记者:来避暑中心睡觉的人多吗?
郑重庆:从使用数据统计来看,到避暑中心过夜的人其实不多,可以说是一项不起眼的公共服务。以最近几次开放情况来看,全港14所临时夜间避暑中心,每次开放总共也就100多人使用。多的时候也就几百人,多数是41—60岁人士。
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使用少就停开。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特区政府开设一项服务,首先会明确服务对象。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仍有不少人居住条件差,甚至露宿街头。临时夜间避暑中心作为临时庇护服务的一种,有必要保留下去。
例如,如果仅仅是酷热天气不一定有很多人会来,但如果加上暴雨天气,道路积水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露宿者到避暑中心过夜。可见,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即使只有个位数的需要,我们也会开放。
从成本角度来看,我们的理念是善用资源。民政事务总署辖下有不少社区礼堂、社区中心,白天这些场地可以出租给有需要的团体搞活动,到了晚上也能物尽其用,成为避暑中心或避寒中心。至于中心的所需物资,例如毛毡、垫褥等用品,也会在其他紧急事故中使用,因此难以单独计算每个临时夜间避暑中心所需的运营成本。
我们认为,社会服务不应计算成本,也不应从合不合算的角度来审视。避暑中心是政府的一项服务,对市民的一种承担。
记者:避暑中心怎么对待市民的意见和需求?
郑重庆:我们明白市民来到避暑中心,就是有需要,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尊重使用者,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
就像床垫、毛毡这些物资,民政事务总署会访问使用者,听取他们的要求,来更新设施,完善服务。虽然每个人的要求不尽相同,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要求,我们的准则是要符合一般标准,尽量满足大众需求。
香港18区区情不同,中西区比较富有,深水埗多一些弱势群体。所以民政事务总署,也给各区弹性空间处理民众的要求,比如说夜晚冷气的温度,免费饭盒的登记截止时间等,每一个社区都可由使用者自行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