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江说:“洋中药最大的倚仗还是在质量上的优势,即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植物药制剂,一般以标准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标示剂量,从而导致了我国质量标准与之相比较欠规范化、标准化和重现性差等缺点。这些优势形成了洋中药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专家认为,洋中药占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份额已达1/3,其背后必将加剧中药种质资源危机和中药资源研发利用的国际竞争。
李振江表示,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西欧的一些草药企业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运回国内精炼提取制剂后以高价返销的现象日益严峻,这不仅对我们中药产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造成威胁。
建立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博士生导师张贵君教授认为,质量评价指标和临床疗效要有对应性,要在中药药效组分基础上建立质量标准。这是真正适用于中药临床治疗标准的核心,也是建立一个符合中医药理论的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
“剧毒农药的使用说明书上一般都明确规定适用范围,政府农业部门只是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对于有些农民违规使用的情况,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很少有政府层面强制管理。 ”一些中药企业负责人认为,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还是有的,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大面积病虫害的时候。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府加大执法力度。
同时,中药企业还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我国现在拥有中药研究机构上百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两千多家,可生产的中成药达4000余种。但取得的重大创新突破少,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更少,在青蒿素之后40年间,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能与之媲美的成果。
李振江认为,必须要加大中药科研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神威药业集团一款代号为SL T的新药,完成了临床试验的所有设计方案,已开始在我国、澳大利亚、英国三国同步临床试验,这是国内中药行业第一次实中药新药的国外同步研发,开辟了现代中药科研国际合作新模式。
李振江说,“这个合作仅在资金方面,我们的投入就比国内研发多出了三倍;它在研制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以国际注册的要求为准则,这个产品所用药材的选择既是中药、又是欧洲药典收载的品种,既符合中药传统配伍理论要求,同时又兼备欧洲植物药的特点,其质量控制成分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更高,疗效更确切,可以满足中西方国家的标准,必将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