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人才教育培训是指各类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游戏开发制作等课程培训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游戏教育培训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众多培训机构和组织投身其中。再加上各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游戏专业和课程,我国游戏动漫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当前,在中国游戏产业大发展的影响下,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全以游戏产业市场为导向,专业教育呈现出市场服务化的倾向。
目前,我国游戏教育培训渠道主要包括高校游戏专业、画室授课、上网自学、职业培训等,各级院校毕业生、游戏玩家、美术爱好者以及在职转行者通过以上渠道的培训成为游戏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游戏教育这个专项领域逐渐显现出各种问题。
社会观念的困境
游戏研发制作教育,作为我国文创产业中最为基础的一个层面,却一直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认可。或许是“玩物丧志”的传统思维作祟,或许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好似“游戏”二字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成为了触犯天条的弼马温,公开场合谈之变色又在私下津津乐道。即使目前有些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又有几个家长自愿送孩子去读这个专业。
一位获得某“游戏设计大奖”的学生曾表示,当初报考这个专业家里很不支持。在读上这个专业之后,母亲甚至不敢出门,怕别人问起自己孩子学的是什么。直至获了这个奖,他才敢自豪的坐车回家。
教育规模的困境
正规院校报考无门、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面对每年游戏行业数十万人的缺口,教育部门却罕见地没有与时俱进。从目前的一些活动评比报名情况来看,报名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如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动画学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多媒体专业较为突出的大学;而培训机构则集中在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动画类培训院校。参选学生的专业多数为动画类、美术类、计算机编程类专业,很少有游戏设计等专业的参选者出现。而除上述几所院校和培训机构外,也很少有其他的院校报名。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游戏教育领域的荒凉现状,几所院校孤单的支撑着游戏教育的大旗。
游戏制作需要各种专项的美术、策划、程序、市场分析、运营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理念的缺失和许多经验并未理论化。因此,专业学习者少之又少,社会工作岗位的弥补基本要靠从业者的个人二次学习。
如果这种教育缺口发生在十年前游戏产业的初创期时,尚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已经火爆了十多年的求职热门领域,教育的缺口,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教育方式的困境
一位曾参与游戏培训的业内人士对当前的游戏教育市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由业外人士操作、业内人士炒作的不健康的市场,它可以满足厂商一时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前景堪忧。”
我国游戏人才的培养十年来始终停留在师徒制的阶段,缺乏系统的教育和经验传承,初学者大多通过分析其它作品或以实验室式的试错法独自摸索。游戏教育培训市场是随近几年网络游戏产业的兴起而开始升温的。全国先后有17所院校开设了游戏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其中既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也有上海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等民办院校,教育类型从工程硕士、本科、专科到短期培训,涵盖多个层面。
但是,开设课程的教学院校远远不能弥补市场人才的缺失,从业者大多仍然先入行后摸索。
教育资源的困境
与之相对的是上游课程提供方的缺失,教材、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游戏教育产业链严重脱节。开设游戏相关课程的院校不得不采取各种变通方式,鱼目混珠者更是屡见不鲜;而内部管理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令游戏教育步履维艰。
媒体在此问题上一直延续着2003年的报道数字——“几十万人才缺口”。其实就近年游戏业的飞速发展来看,这个数字一直在持续扩大着。一方面是不断出现的“最高年终奖”的诱惑,一方面是寻找全方位从业者的困难,游戏教育与市场之间的脱离是整个中国教育界的缩影。
抱着一本旧日的教材,讲着几年前的制作经验和理念,当学生们毕业的同时,发现残酷的就业环境根本无法容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师徒制、团队制的稳定关系是业内无法打破的循环。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未来的游戏教育培训市场将丧失公信力,这并非危言耸听。
如何打破中国式困境
中国式教育所遇到的瓶颈也是游戏专业教育无法躲避的问题。如今,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传统教育的理念、社会观念的认可、教育机制的老化等等诸多因素环绕,让游戏专业教育的未来蒙上层层雾霭的阴影。
6月21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2013国家原创动漫游戏高级研修班(游戏运营方向)”开班,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高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出席了开班仪式。如此规格的研修班显示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把游戏动漫行业提升到了文创产业中的重要位置,在政策指导经济下的中国,这种尝试兴许是破除游戏专向教育领域困境的一个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