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青春电影“饥不择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7-10 08:56:17

电影《小时代》海报

  电影《小时代》在刷新多项票房纪录的同时,更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成为一个话题,一个现象。《人民日报》的评论称,有人将《小时代》的目标观众称为“脑残粉”,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电影创作让青少年“饥饿”太久。快速膨胀的中国电影,把赌注投向武侠、谍战。国外青少年通过《舞出我人生》等电影挥洒激情,我们的孩子们对青春电影的渴求又由谁来满足呢?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青春电影?

  粉丝声音

   辽宁大学大一学生宋晓旭

   喜欢《小时代》

   不等于“脑残粉”

  看《小时代》小说,是初高中时候的事情了。身边的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选择去看电影,主要是寻求当年看小说时的感觉,看的是回忆。至于它是否是“烂片”,我们并不关心。老实说,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但喜欢并不等于“脑残粉”。有人说,《小时代》里的生活太过浮夸、拜金色彩浓,会误导青少年。但现实社会不也确实存在浮夸、拜金的现象吗?一部电影如果反映了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什么致命的错误。事实上,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主人公们为理想、为爱情、为友情的努力。而且,电影中人物的财富非偷非抢,有的是努力赚钱,有的是父母有钱,这只是不同类型的人物设定而已。他们有追求,并一直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着,这并没有错。

  我觉得,谩骂《小时代》和郭敬明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喜欢小说《小时代》的读者应该是电影《小时代》主要的观影人群,同样不喜欢郭敬明的人,也会对电影产生反感,但现在不乏一部分人是抱着吐槽心态去看电影。郭敬明虽是成名作家,但却是电影界的新人,对这个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对其他新人作品一样的公平对待?难道仅仅因为郭敬明不否定对财富的追求就认定这是拜金主义吗?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但骂战无论对郭敬明还是对电影《小时代》其他演职人员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对待任何作品,我们都应该有尊重的态度,可以理性地提出意见,给创作者改进的空间和机会。

  说到前段时间很火的《致青春》,电影表现了主人公已经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青春,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电影里的青春虽然看似有些残酷,有些现实,但也确实是现实青春的一面镜子。在我看来,国内的青春电影并不像网络上大家批评的那么差。当然,国外的青春电影,显得更贴近当地青少年的生活,电影的情节安排和拍摄上也更成熟。比如,《歌舞青春》和《舞出我人生》都是以励志为主,向青少年传达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价值观,整个基调是青春而充满活力的。

  我希望未来我们的青春电影可以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更阳光,能够解答青春中的困惑,能够唤起观众对于青春更美好的回忆,而不仅仅是伤感。

  反对者说

   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智丽

   青春电影不是

   奢侈品介绍手册

  我们的青春电影大多侧重于引发人们对校园生活的怀旧情结,通过展示残酷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比。相比之下,国外的青春电影大多是纯粹的校园生活,有强烈的青春气息,如《舞出我人生》等,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现青少年直面挫折、解决困难的奋斗精神。在我看来,青春电影展现的思想和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所以,国内青春电影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多借鉴国外青春电影的风格,传递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表现现实的残酷和物欲,应当展现青少年的真正风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小时代》大书特书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完全就是一本奢侈品的介绍手册。电影内容空洞无物,只是一味地宣扬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那些分辨和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的虚荣心。喜爱《小时代》的观众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判断力,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相互攀比,把消费奢侈品作为人的品位和地位的象征,甚至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且,电影展现的并不是真正年轻人的生活,国内也有很多年轻人虽然享受物质但是不受物质的羁绊,他们有各种奇思妙想,对现实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态度积极向上,这才是当今年轻人的青春风采。

  不过,郭敬明的确有优秀的营销能力,他十分清楚市场和受众的需要,抓住了以青少年观众为主体的电影市场。他看到这个市场极大的消费能力,通过抓住读者的阅读趣味创作出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狂热粉丝。至于《致青春》,我觉得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青春电影,它唤醒了几代人对青春的记忆,风格清新自然,里面人物敢想敢做,让观众产生共鸣。

  编剧心声

   专栏作家、编剧柏邦妮

   青春电影应该有正面的能量

  国内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以前很少。可以说,在2012年之前,国内的电影基本属于大导演一人独大局面,电影资源掌握在大导演手中,他们喜欢拍大片,用大牌演员,大的题材,要大的票房,题材选择有限。他们不可能用年轻编剧,年轻题材,说得难听点,就是中老年导演用中老年编剧,用中老年演员。而电影《小时代》唯一的亮点,就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养眼,营销手段也很好。近两年,年轻导演开始冒头,比如《失恋33天》、《致青春》票房都不错,而众多大片折戟沉沙。如今,电影从业者们这才发现,主流电影观众是年轻人。他们慢慢发现市场对这些大片并不买账,毕竟去看电影的还是年轻人,不是中老年人。那些沉重的话题,沉重的大型题材,年轻人并不感兴趣,而更年轻的题材更受欢迎。

  如今,《小时代》、《致青春》都被称为青春电影,但我认为他们都不是青春电影。青春电影里应该有一种精神,是年轻人对成年人价值观的反抗,对既定规则和潜规则的不买账,一种出发者勇敢向前走的能量。而《小时代》完全没有这种能量,里面不存在反抗和青春的能量,只有年轻人对成年人的潜规则的全盘接受和超越年龄的成熟驾驭。你看了电影会有疑问,电影里的大学生怎么这么懂这些社会规则?

  《小时代》主打的是女孩子的友情,可是在这个小团体里,地位是如此的清晰:第一阶层的是有钱并且漂亮的女生;第二阶层是漂亮但是不那么有钱的女生;第三阶层是漂亮但是很穷的女生;第四阶层是不漂亮而且没有钱的女生。这种东西,真的很难说服我叫做“友情”。主题里充斥着变成有钱人应该才能怎么样,这让我很难接受,我很不喜欢它所体现的价值观。《致青春》应该是成年人创作的一个青春题材的作品,有种成年人回望青春的感觉,青春期的人来看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感受。

  尽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但对电影从业人员来说,很难讲清楚电影的作用。对成年人而言,大部分电影也不是因为有教育意义才去看,比如动作片,觉得很爽,看了爱情片,觉得很感动。但是,大人还是希望年轻人看的电影里有正确价值观的东西,毕竟他们还没有成人。

  一部好的青春电影,我认为应该像法语版的《蓝色大门》,青春是特别多敏感、特别多伤痛的一个年龄段,在那个时候你感受到什么,基本就能决定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大人。我认为,好的青春电影,未必一定要有教育意义,但应该要有正面的能量,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的那种,会告诉你带着勇气和爱往前走,不要认同命运给你的东西,继续面对、反抗,承担生活给你的责任。

  现在,大家已经感觉到了青春题材的电影是很大的市场,相信明年,我们会看到很多青春题材的电影。

  导演视点

   导演葛文喆

   青春电影的教化作用值得怀疑

  对于《小时代》等青春电影,各方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比较主观。对于电影,我自己心中有个标准:诚意是否足够。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大烂片,整个团队策划重点不是放在电影怎么拍得好看,而是其他的东西,他们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能赚钱。我觉得有足够诚意的青春电影,首先要让年轻观众能够接受,让他们看了觉得讲的是自己心里想的事情,能引起共鸣。否则,制作得再华丽,也不算是好的青春电影。所以说,青春电影一定是拍给年轻观众看的,观众就是唯一标准,观众觉得好,就是好。

  就国产电影而言,导演是市场的主流,国内缺乏青春电影,客观上是因为大导演年龄上都在50岁以上,指望他们拍青春题材电影是不现实的。但从2010年开始,有些年轻导演开始在国产电影市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直接的标准就是票房。票房高了,自然资本就向他们倾斜。年轻导演要拍出和大导演不一样的影片就必然选择接近现在年轻人的题材,这是以前大导演没有涉足的题材。今年正好是契机,也是国内导演更新换代的现象。

  国内导演的作用非常大,这和国内制片体系有关。拿好莱坞电影来讲,剧本都是制片人挑选的,制片人代表投资方的利益,他很清楚观众要什么,至于制片人的指导思想怎么落到实处,他们会有一套完整的制片体系指导和约束具体的执行团队,从而实现市场和投资方的意志。在这个时候,导演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东西执行好,贯彻好。而国内不一样,是导演中心制,以导演的意志为出发点,导演的个人印记对影片的影响强烈。对于投资方而言,这是一种赌博行为,他们只是信任导演,人的感觉对了,拍出的片就对了,而不是看中导演的执行力,导演能拍出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市场整个制片体系还不是商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体现。高效的体系只靠导演是不行的。

  所以说,大导演大片垄断的前十年,也是资本、经验、人才积累的时期,如今,很多大的制作公司也引进了新的运作方式,青春电影今年会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越来越多各类型电影也会出现。

  至于青春电影是否能起到导向和教化作用,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认为,电影是娱乐大众的产物,一个娱乐的东西,对受众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个很难说。比如,一个人看了杀人放火电影,就会去做同样的事?我是不相信的,一个人走到这一步,一定有相当多的因素,一部电影对他产生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记者 陈庆辉 实习生 向玉萍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