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各高校招办工作人员成为最忙碌的群体,他们跑遍各地咨询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优质生源。一流高校先“掐尖”,普通高校也希望随后在符合条件的考生中寻觅到相对优秀的人选。一场抢夺生源的大战又开始上演。27日,记者采访获悉,高分考生多次接到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轮番游说电话。
锁定目标>>轮番游说高分生
6月24日,是山东省高考成绩发布的日子,下午4时过后,济南高考生小韩在第一时间查到了自己的成绩,他考了697分。两小时后,小韩就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清华大学,告诉他:“你可以报考我们学校。”
高校抢生源的这个速度让小韩和家人感到吃惊。他没想到,成绩刚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已经被“打探”到了。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都是各高校招办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奔赴各地主要城市,向考生推介自己的学校,有的还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中意学生的联系方式,小韩就是这些学校的“目标”之一。
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小韩又接到了来自北大的电话,这所高等学府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小韩不知道这些高校是如何找到他的联系方式的。一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也纳闷:“这些学校有时候比我们的消息还要灵通。”
青岛开发区一中考生姜嘉硕也遇到相似情况。今年,姜嘉硕高考取得了704分的好成绩,再加上20分的奥数加分,他的总分达到724分。25日,在高考成绩出炉的第二天,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就来到开发区一中找姜嘉硕。“这位老师跟我聊了很多关于大学的问题,最后我问他能不能确定让我读数学专业,这位老师给了我肯定的答案。”据姜嘉硕称,这位老师是数学科学院的一名教授。“我们还聊了很多专业方面的问题,更坚定了我报考北大数学系的目标。”姜嘉硕说。当天中午,姜嘉硕又接到清华招生组老师的电话,电话那头,招生组老师“游说”姜嘉硕报考清华。
抢生源,其实不仅在名校之间进行,它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进行。“清华、北大把尖子‘掐’完,就轮到其他一流学校。”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每所大学都是在自己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掐尖”,优中选优、好中选好。
考生爽约>>无奈录“低分生”,招生办郁闷一年
“去年有一个学生,分挺高的,本来已经谈好了报我们学校,但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25日,在高考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国内重点大学的招生负责人谈起去年的招生情况还是有些“沮丧”,“就因为这个考生‘爽约’,补录了另外一个学生,导致录取最低分一下子被拉下十多分,实际上就这一名学生分数比较低。”
“录取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其实,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其招生负责人为了能尽量招到更优秀的学生而感到“压力山大”,“有高分考生才能体现学校实力。”因此,他们不得不用尽各种招数争抢生源。
而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抢生源”,“抢生源其实在国外也存在,但和我们现在抢生源是完全不同的。”他分析说,在国外大学的招生中,一个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学生根据各学校的办学质量、声誉和服务等做选择。
熊丙奇说,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下,各高校抢生源主要是为了“招生业绩”。“因为所有高校都只能用分数这单一标准选拔学生,于是,高校在各地的录取分数线,被认为是体现这所学校的地位和受学生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实,争夺好生源也是对未来社会影响力的争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一个学校现在拥有优质生源,未来这些人会成为社会精英、杰出校友,会在更大层面提高一个学校的影响力。“比如说,某学校有诺贝尔奖得主,某学校有国家领导人,这些都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资产,同样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考生担风险>>被“抢”到不喜欢专业或虚度四年
高校的主动行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就在接到这两所高校的电话之前,小韩心里正在打鼓,不知报考是否有风险,接到电话反而心里踏实了,“他们不找我,我也会给他们打电话的。”
章丘市教体局局长李忠新认为,高校主动与优质生源联系,能够促进双方相互理解,让双方都踏实。“高校主动服务,比坐在学校里等着强”,他说,这样能让知名高校揭开面纱,更直接地与考生沟通。
不过,有时候高校的做法很可能给考生造成影响。一教育工作者说,此前一名考了高分的考生接到一所名校的电话,希望他报考,这对他诱惑力很大。直到最后,他在长久的纠结中才决定放弃,因为他对可报考的专业不感兴趣。“这种考生很难受,不报感觉对不起家长和老师,报了又对不起自己。”
熊丙奇则分析,大学如此“抢生源”,很可能只是获得一时的招生业绩,树立学校广受考生欢迎的形象。如果一个考生被“抢”到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而他又很难申请转学,除非他选择退学,或者等待学校淘汰,否则只能带着失望、不满情绪,在大学里度过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