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6月22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00元和95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07元和0.08元。
据悉,此次油价上调是2013年内油价第三次涨价,也是新定价机制运行后的第二次上调,涨幅创新机制执行以来之最。
“中国油品价格的上调基本都是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强带动,新定价机制也较之前更为灵活和及时反映原油价格的变动。”安邦咨询研究员陈哲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石油
需求猛增,也加剧了石油市场原本供需偏紧的程度。加之美元贬值,强化了油价上行的预期。然而,与石油需求旺盛相对的是,石油储备量有限,石油垄断也影响着中国石油
资源的开发利用。
“石油垄断体制导致了全社会的巨大效率损失。我们估算,2001年-2011年石油产业的福利损失高达34770亿元。”6月7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的“中国原油与成品油市场放开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表示,根据天则所的研究显示,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成品油垄断价格(税前)持续高于主要国家同品质成品油约31%,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达11980亿元。
盛洪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是改变了管制价格的方式,但油品的市场化改革核心还是在放开市场,形成竞争,市场自然形成价格。
因此,方案认为,若是先从原油和成品油的市场放开入手,涉及面较小,比触动石油垄断企业上游,即采油和炼油阶段的既得利益,相对不那么刚性,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改革能够很快获得打破垄断的大部分好处,其中之一就是消除垄断高价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盛洪表示。
“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价格不够合理,但不是价格上调的绝对因素。油品市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供需平衡的进一步优化。”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朱春凯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油品市场最核心的在于原料,而原料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首先需要改革的。即便国内原油的开采短期不能放开,但是中国进口原油应该有更为合理的政策保障,使得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引入民间资本可谓老生常谈,动作一直不大。但近期,中石油西气东输选择与行外资本合作也备受关注。
6月15日,中石油披露了一份对外投资公告,称公司将以西部管道的200亿元净资产作为出资,联合民营资本泰康资产以及国联基金,以5∶3∶2的出资比例组建中石油管道联合有限公司(简称合资公司)。“条件虽然苛刻,但也表明油气领域的垄断形势已稍有改观,预计未来在各方压力之下推进将有所加速。”陈哲表示,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提高能源消费成本,让需求方减少能耗、提高能效。预计后期在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多元化发展,引入行外企业进入等诸多领域的工作将加快推进。
此外,方案还给出了改革时序,从今年放开500万吨以上炼油企业原油进口开始到取消成品油价格管制,逐步放开原油国内市场。
对此,朱春凯认为,开放500万吨以上炼油企业原油进口的时机现在已经成熟,但是国家需要对进口的原油品质进行统一规定,防止将大量的重质、劣质油品进口到国内,以造成环境的污染。
“目前市场化改革相对比较成功,防止了市场投机,且调整时间与幅度相对合理。但是中国油品市场没有实现更多的自由竞争,特别是在炼油、流通以及销售方面仍然存在着垄断现象。”朱春凯强调,只要有垄断存在,必然影响市场化的进程。因此仅仅是成品油价格迈向市场化,而国内油品的其他环节没有打破垄断,那油品市场就没有走到改革之路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