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外资再唱空:近半融资平台借新还旧 新规效果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6-27 08:31:53

  近期,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唱空中国,下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而地方债务的风险屡被提及。不过,市场各方也在质疑这些声音背后的真实意图。

  近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以中国388家城投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称这些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脆弱,其中多家公司近年来的现金流呈停滞或下降趋势,但债务水平却在上升。

  穆迪称:“只有53%的样本公司可以依靠自身财力偿还估测的2013年利息和到期债务本金。”这也意味着,有近半数的平台公司只能靠“借新还旧”度日。

  对此,一位国有大行二级分行行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强调加强平台监管已好多年了,已经有所下降,但通过城镇化名义和安居保障房项目的依然很多。风险虽然有,但与其他中小企业出险率相比,平台融资依然是银行想做的项目。”

  融资平台资金缺口仍较大/

  6月25日,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宏宇在上海表示,银监会在评估银行体系风险时重点关注五大领域的风险,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则排列第一。

  和银监会首要关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类似,穆迪近日也提示:“虽然银行最终的损失规模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其平台公司的支持力度,但平台公司高度依赖外部支持的现状对中资银行构成一个主要风险点。”

  穆迪称,多家样本平台公司的运营现金流呈现停滞的趋势,而债务水平却在上升,因此其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虽然中央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限制平台公司贷款的增长,但中资银行对平台公司的直接敞口依然巨大。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人民币9.3万亿元。

  与银行及监管部门声称的平台贷现金流覆盖较好相比,穆迪却称:“在没有再融资的情形下,只有53%的样本公司可依靠自身财力偿还估测的2013年利息和到期债务本金。”

  这就意味着有半数的地方融资平台需要靠“借新还旧”等外部支持来维持。上述行长称:“借新还旧是必须的。大量的平台其实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短贷长用,流动性错配普遍存在。政府还款途径有三种:项目本身现金流、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借款置换。”

  长城证券分析师黄飚也认为,在地方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在上升。

  东方证券首席分析师金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多或少有有风险。但我觉得银行还是有能力和地方政府有博弈的。而且银监会此前做了很重要的工作,把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品做实了,有的不一定所有的项都能现金流全覆盖,但贷款质量提升了不少。”

  非信贷融资方式隐患较大/

  尽管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有一定下降,但地方政府变相举债融资的手段十分“多元化”,其中包括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等。

  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2年,有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方式融资1090.10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

  刘宏宇称,银监会在6月21日发布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全口径统计的通知,建立了一套除了贷款以外的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在内的全口径统计制度。

  在新的统计制度之下,新增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融资平台等相关指标,也进一步细化到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投资于融资平台的金额,如通过购买信托公司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计划间接投向融资平台的投资余额。

  但上述行长称,银监会新规仍然不会有太大效果。现在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依托土地财政,一旦土地失灵,完不成财政收入计划,税收下降事情就更大了。

  金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平台贷的余额下降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渠道的增多,一方面可以把一部分风险从银行中分担到其他机构,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融资成本要高于银行贷款,同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付息压力。

  权威人士也透露,地方政府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隐藏极大风险隐患。

  上述行长也对记者坦言:“政府通过其他机构或者直接发债是方向,但大量仍然依托银行的隐性保函作为兜底或增级保证,一旦违约,还是要回流至表内。银行这么做一是规避监管,而是腾挪表内信贷规模”。

来源: 东方财富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