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6月19日电699万,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再创新高,这个庞大而沉重的数字给2013年的夏天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烙印。
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近5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确逐年上升,但近两年来高校毕业人数年同比增速是逐年放缓的。2011年比上年增加4.6%,2012年为3.03%,今年只增加了2.79%。
真正的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希望找一份“安稳”的岗位过“小日子”,而不是符合他们专业的、或者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张小逸是中国最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这位四川某市高考文科状元到现在仍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我总共投了四五十份简历,大多都石沉大海了。”她说。
但事实上,张小逸并不是一无所获,她拿到了四五家民营企业、没有事业编制的工作机会,但分别由于没有户口、工作压力大、担心单位性质不正规等因素而逐一放弃。而与她同宿舍的另外两位同学,一位打算继续读博,另一位同学小罗由父母安排去了家乡昆明的一家烟草公司。虽然这份工作与小罗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但安稳、高薪让她很快就做了决定。
“安稳”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学生求职的关键词,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这类几乎不裁员、福利高的职位年年遭到毕业生“哄抢”。赵舟就是这些毕业生中的幸运者,他在北京一家资源型央企总部工作已有一年,去年这时的他手握薪酬比这份工作高出一倍的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作机会,却最终选择了央企。
让大学生求职“趋稳”的,有来自现实社会的生存压力,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他们毕业学校的就业引导。尽管民营经济已经是中国最活跃的发展动力,中国高校的就业引导仍在强调“主流”、“重点”。
在教育部主办的就业引导网站上,高校就业引导典型案例仍大量强调国企、机关就业。上海复旦大学就将毕业生进入三级甲等医院、国有银行、高等院校、重点央企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衡量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