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维权
羊胎素纯属美丽的“忽悠”? 营养成分远不及羊胚胎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6-18 14:57:40

  早在2008年,卫生部已有禁令,羊胎盘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作为羊胎盘的提取物,羊胎盘素却频频被非法添加在普通食品中,而且傍上“羊胚胎素”这一高端产品之名,冠以“延缓衰老、定格青春”的神话。

   延缓衰老的美丽“神话”?

  市面上的羊胎素产品销售非常红火。“重塑青春肌体”、“延缓肌肤衰老”,甚至可以“延长生命”,羊胎素产品在市面上大行其道,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不少女性消费者对其趋之若鹜。

  业内人士介绍,市面上大部分所谓羊胎素产品,所指都是羊胎盘素;其所含的“羊胎冻干粉”,是从羊胎盘中提取出来的。早在2008年,卫生部已经明确规定,羊胎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缺乏广泛食用历史和食用安全证明,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记者随机选取了三种不同价位的羊胎素产品,都没有保健食品的“蓝帽子”,却都极尽溢美之词宣称其保健功效。

  例如,记者在网上随机询问了一款28元的“羊胎素软胶囊”,客服人员称是上海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查询后发现,其营业执照此前已被吊销。

  在“天猫”网站上,汤臣倍健旗下的广州奈梵斯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品牌“十一坊”羊胎盘软胶囊60粒装售价372元,月成交量超过50件。根据媒体报道,该产品2012年因违规添加羊胎盘提取物遭投诉,公司为此受到工商部门处罚,对消费者进行赔偿,还退出了长沙市场。

   一字之差的惊人暴利

  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涉及羊胎冻干粉的产品有100多条,涉及羊胎盘素的产品也有30多条。胶囊、冻干粉,甚至国家明令禁止的注射剂都赫然在列。

  5年前的禁令之所以没能阻止企业的违规冲动,利益无疑是最大的诱惑。例如,官方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上述每盒售价372元每粒6元的羊胎素软胶囊中,含有50毫克的羊胎盘提取物即羊胎素冻干粉。而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1千克的羊胎素冻干粉售价为1300元左右,50毫克价格仅为七分钱,堪称暴利。

  据介绍,这些羊胎盘素,还在傍“羊胚胎素”的名号,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

  作为拥有羊胚胎素提取专利的公司,扬大连环药业基因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旻昊告诉记者,羊胚胎素是用3个月大的羊胎儿低温提取有效成分,用来增加细胞增生的活性成分。提取羊胚胎素原液的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且一只羊胚胎只能提取几克,成本很高。而羊胎盘素是用羊的胎盘进行粉碎提取有效成分,里面的激素成分较多,营养成分远不及羊胚胎素,其提取工艺以羊胎盘粉碎干燥为主,程序要简化许多。

  不仅如此,如果使用羊胚胎素,厂房设施、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完全按照规则来做,成本非常高,洁净成分也需达到国家标准。不管是瑞士还是国内的羊胎素化妆品,都定位高端市场,在瑞士注射价位高达30万-40万元人民币。而在国内,很多供应商都是小企业,不仅不具备工艺,制作过程中的洁净控制也可能不达标。

   华丽“忽悠”何时停止?

  羊胎素究竟是什么?在不少商家的宣传中,它是一种多肽蛋白质物质或者说是活细胞物质。

  但记者用“羊胎素(sheep placenta)”和“免疫”或“延缓衰老”等关键词组合,在生物医学方面最大的数据库Pubmed上进行搜索后发现:结果为零。这也意味着全球至今都没有一篇科学文章支撑其有免疫或延缓衰老的功效。

  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旭说,如果没有两个以上国际知名实验室或是权威杂志公布过的科学研究,没有大样本的人体临床实验,一般不能轻易成为佐证。

  但是不少商家,却偏偏喜欢将一些所谓的科学实验“神圣化”,作为牟利的工具。上海市食药监局一位监管人员介绍,还有不少食品在进行保健作用宣称时,都不直接贴在标识标签上,而是印刷小广告或网页宣传,这样是否“宣称”的界限就比较模糊,给监管增加难度。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重拳出击,对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问题进行严厉打击。专家认为,监管部门必须跨前一步,对于食品宣称功能冒称保健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等行为予以坚决惩处。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切勿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不老传说”,而身陷骗局。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