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欢度端午节"三大件"包粽show难倒年轻人 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6-10 08:38:18

 

  感受众人一起包粽子更有端午味

  作为90后,谢羿晖在昨日包粽子比赛中可谓铆足了劲。折粽叶,封粽顶,缠线,她的视线几乎没有离开过曾娭毑的手。几经努力,她终于包好了三个粽子。她将三个粽子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中间的个小,两边的个大,“这三个粽子取名叫‘粽子家庭’,中间小的是我,两个大的是爸爸妈妈,我要把三个粽子带回去让爸爸妈妈看看女儿有多厉害!”

  谢羿晖说,她妈妈也不会包粽子,以前过端午节都是在超市买现成的粽子。“没想到大家在一起包粽子还有这么多乐趣。”说完,她一手拿着自己亲手包的3个粽子,一手拿着相机,不停摆着pose,希望为今天努力的成果做个留念。“回家之后我要教妈妈包粽子!”

  作为现场指导,今年57岁的周尚芝说,原来过节气氛明显要比现在浓。很多家庭离端午节还有10多天就开始包粽子了。有时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包粽子,家里的孩子们围在大人的身边玩耍,有的还要像模像样学包粽子,感觉特别温馨。她就是在8岁那年学会包粽子的。

  故事家家户户包粽过节

  “每年端午节,在我们老家农村,可是家家户户自己包粽子过节。”昨日,作为包粽子比赛的现场指导,68岁的曾月元老人说,她来长沙已经20多年,却一直坚持老家双峰亲手包粽过端午节的习俗。“那时候一到过节,每家每户能干的媳妇都会备好各种材料,自己亲手将心意包进香粽里。”

  她说,在家乡包粽子,有的人家一次性可以包上十来斤的糯米。她最早是跟着嫂子们学包粽子的。第一次包粽子却老是扎不紧实,包的第一个粽子重复用筷子扎了好多次,松了重新来,最终勉强包得像个粽子了,却完全比不上嫂子们包的好看。“那时候,我们还不是用现在这种棉线,而是将柊树叶撕成一条条的用来绑粽子。”

  如今,曾月元老人已经包了30多年粽子,而每次动手她一口气就包上五六斤米。由于老人会包粽子,在街坊之间也小有名气,一到过节大家也就纷纷而来。刚开始老人会送上几个肉粽、碱水粽给街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老人包的粽子,老人也就象征性地收回一点成本。“今年离端午节还有一个月,就有人来提前打听,问我什么时候包粽子。”老人告诉记者,其实年纪大了,今年原本不想包了,可是经不住街坊邻居们的一再游说,“前几天我开始正式包粽子,第一天我一次就包了120个,当天就被街坊邻居们抢完啦。”老人笑着跟记者介绍,“其实,碱水粽比其他包馅的粽子都好吃。”

  解惑

  端午节不仅为纪念屈原

  很多人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昨日,长沙市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其实端午节并不完全与屈原有关。以划龙舟为例,相传是掌雨的金角老龙与鬼谷仙师打赌,为了获胜而私改风雨簿。后玉皇大帝怪罪,决定五月初五斩金角老龙的头。金角老龙托梦给唐朝皇帝求救获得应允,但被监斩的魏征梦斩。其龙头滚入皇宫,闹得京城不得安宁。皇帝只好敕封“每年正月连头十五日,五月脱头五日”。这也就是民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舞龙灯,五月初一到初五划龙舟的由来。他说,其实端午节是与农历芒种节气很契合的。这时正是季节更替的时候,也是全民打扫卫生、放药驱虫的季节,这一风俗在春秋末期就有了。传统风俗中,无论是挂香包还是挂艾叶菖蒲,都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他认为,要更好地传承端午节传统文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挖掘理解端午节传统习俗中的科学因素,让人更容易接受;二是各部门要加强宣传,营造好的氛围;三是要加强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传统文化。木莲社区党支部书记康姣说,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而不是仅仅让他们知道端午节有假放,有好吃的好玩的。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 记者刘军王洁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