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被保送进大学,有的留洋去海外
不高考的学生更多了
在全国总动员的高考大戏里,有一出戏码每年都是亮点,它叫做“不高考”。
不高考的高三生里,有的人,提前确定了保送;有的人,申请了国外高校;有的人确定放弃高考,用一年Gap Year(过渡年),去社会实践、去背包旅游、去学习语言,之后再冲击国外的高校。
近几年,这些学生组成的“非高考”团队,越来越壮大,在杭州的几所重点中学,这个数据甚至一年翻一番,以至于一些学校的老师为了不让高考生的小心脏无端受到刺激,给这批“逍遥派”画了个圈:今年高考第一天,尽量低调,最好不要来送考。
昨天早晨,在学军中学考场门口。清华大学保送生俞嘉晨和另外两名保送生,始终和老师站在一起,为走进考场的同学发放证件,当面祝福。
在送考队伍中,只有这3名小伙子,作为“不高考”的代表出现在高考现场。他们没有穿统一的服装,没有打出豪迈的标语,也没有召集别的不参加高考的同学,显得相当低调。
“不高考的学生,也不太容易体会高考生的心情。”学军中学实验班的周洁老师说,学校更希望考生有个平常心,“加上好多不高考的同学在外地,也有自己的安排,就不特地大群组织过来了。”
同样,昨天在杭州西湖高级中学考点,门口不再见到潇洒拥抱考生的“非高考生”。
这里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所在的考点。“杭外保送生本来就多,加上这几年,出国读本科的同学也逐渐增多,不高考的学生每年人数都在往上蹿。”杭外一位老师说,这“一考一不考”的比对,多少会给高考生带来压力,今年杭外要求,不高考的同学,在高考期间不能出现在考场。
“我们会以别的方式真诚祝福他们。”记者昨天联系上杭外已经保送北大的林欣然同学,他说,学校的保送生和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组成了每一届大学预科班。据学校老师介绍,今年高三这届大预班里浩浩荡荡两百多人,占了毕业班总人数的65%左右。
确定不走“高考路”之后,他们和高考生,就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了。
大预班学生们的教室,单独聚集在一个大报告厅里,和高考生不在同一幢教学楼,学校有规定,“悠哉”的大预班同学,平常吃饭和回寝室的时间,都和高考生错峰,也不能到高考生的教学区去“探班”。
林欣然说,等到6月9日同学们结束考试之后,大预班的同学才会大规模地高调地雀跃地出现在考场——标语、鲜花、冰镇西瓜……“一切还在筹划中。”
他们选择出国
杭师大附中这届高三毕业生中,有20多名同学选择了出国,比去年多了一倍。
学校副校长李莉说,这几年,选择出国的同学的确在增加,这也给很多同学带来了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留学过程,知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同学、家长也都认为,国内优秀的大学,在知识授予上,不输国外高校。但是留学经历,对一个人的言行、价值观的改变,可能会是非常惊人的。”
不过李莉估计,近几年,出国这个选择,也不会迅猛成为逆转高考人数的大趋势。
“这几年我发现,中国学生和家长仍然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如果我在国内成绩非常优秀,高考是一种验证,如果能上国内的顶尖学校,很多孩子还是会冲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动机不明确,自理、自立能力没有达到能忍受孤独、挑战自己的程度,单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没有必要花这么高的代价去混洋文凭。”李莉说。
本报记者章咪佳
他们和高考说再见
杭外:保送、出国一共有255人,大约占毕业生总人数65%。
杭二中:近百人不参加高考,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
学军中学:出国加保送大约60人。
浙大附中:大约有60名学生不参加高考,基本上都是出国留学。
杭师大附中:大约20人不参加高考,基本上都是出国读本科。
长河中学:30多人不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