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东各大媒体都突出报道了一条消息:去年广东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的1000亿养老基金,仅半年就赚了34亿元,年化收益率将在6.72%以上,跑赢去年全国2.6%的通胀率。这无疑是我国地方社保基金结余保值增值的首次良好尝试,具有突破性意义。
养老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如何保值增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模式。所谓社会统筹,就是现在在职职工单位缴纳的养老金,用于发放现在已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则是职工个人缴费注入属于自己的账户中,退休时按一定比例每月领取。其中,设置个人账户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来光靠社会统筹部分难以完全解决养老问题,而通过个人缴费、储蓄,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储备。
显然,考虑到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因素,上述模式中的“个人账户”部分要在将来能起到较大的养老保障作用,就不仅不能因通胀而缩水,还应该跑赢通胀实现增值。
然而,恰恰在“个人账户”如何保值增值这个核心问题上,目前国家有关政策更多强调的是基金的安全,要求基金结余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表面上看,结余的基金在数字上不会“缩水”,但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则存在较大的“缩水”风险。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的测算,2000年至2008年,我国社保基金总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低于同期的通胀率。广东社保方面也曾透露一个数据,长期以来广东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单一,其中90%为银行存款,前几年综合收益甚至不如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贬值的现象显而易见。
显然,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国家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做试验田,主要是对几个试点省份做实个人账户的中央补助资金进行投资运营。实践证明,这种投资运营能取得较好的保值增值效果。从2001年到2011年,11年间其投资运营的基金年均收益率为8.41%,比同期通胀率高出6个百分点。去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迈出了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先行先试的一大步,将1000亿养老保险结余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期限暂定两年。这对地方管理的养老保险资金是首次。
昨天媒体报道的“成绩单”显示,1000亿半年赚了34亿,年化收益率近6.8%,高于去年广东社保基金3.94%的年平均收益率,这也堪称广东养老基金“史上最高”收益率。这一成功尝试,对推动全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探索是一个突破。
当然,这毕竟还只是个尝试。如何从根本上构建我国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厘清。比如,基金实现增值之后,这些增值部分如何分配使用?地方养老基金结余,应允许多少进行委托投资?投资始终会有一定风险,如何通过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其风险可控?等等。这些,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办法,相信广东上述委托运营的经验,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