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招聘当中,当企业具体的用工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相遇,其意向效果往往是打折扣的。
记者在招聘会上看到,各企业、岗位给出的基本月薪集中在1500~2200元之间。如果想拿到更高的薪水,则需要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多的岗位也多以营销类业务员为主。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招聘会上有4家保险公司招聘业务员,在毕业生眼里这实际属于营销类工作,但是在对外发布的用人专业需求却显示为金融。同样有两家机械类民营企业招聘需要长期出差的业务员,这在毕业生眼里同样属于营销类工作,而这显然不是金融和机械专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王磊周在当天投完20份简历之后,拿到的两份面试意向均为教育机构的营销offer。参加完招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磊周拿着这两份面试通知单举棋不定,因为都不合自己的心意。
另外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以及对自我的定位与市场存在较大的现实差距。采访中一位毕业生表示,民企和个体企业的社保和福利根本没法和国企、外企比,“住房公积金差了十几倍,我不会去。”而一个负责招聘的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则直言不讳:好多大学生一坐下就问我们能给多少工资,福利怎么样,我连你基本情况都还不了解呢,这怎么谈?
一位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业内人士则指出,好的企业真正想招聘大学生都是直接进校园,一般进招聘会的企业,他们需要的都是有经验的一般性人才,或者到招聘会来也就是为了给企业做宣传而已,“也算是招聘会一景吧”。
杜直前,陕西省人才中心毕业生部主管,一直直面毕业生以及就业工作。“很多孩子不找工作,或者就想在某个城市工作,种种各种奇怪的想法”让他也无法理解:吃不了苦,想法不实际,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怎么可能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
“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应该是坐办公室的,这就很奇怪,而实际上他们的能力也很有问题,毕业后才都跑去上各种培训班”。
7年来,杜直前每年都要做数十场的进校园就业指导活动,这已经让他成为陕西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在他看来,我国持续多年的毕业生就业难题根本原因是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第三产业比例不高,这才应该是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的引导也比较差,专业设置没有层次,培养模式有问题,你比如一个工科院校设法学专业,你说你设法学专业干什么?”
5月22日晚,西安南郊一家一本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大楼内,一场已经连续进行了6届的模拟招聘会决赛正在进行,8名参赛同学模拟竞聘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职位。现场尽管没有参赛学生能够把人力资源经理这一职位阐述清楚,但稚嫩的自我推介依然无法抵挡他们在2年后走向职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