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体育频道
5万美元登珠峰天路已成“商路” 尼欲搭梯缓解拥挤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28 15:32:05

  60年前的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养蜂人埃德蒙德·希拉里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终于从南坡站到了珠穆朗玛的顶端——这是人类的脚步第一次踩在世界之巅,由此打开了一副历史画卷——那里是最接近“天庭”的地方。这次登顶,就像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60年过去了,后人踏着埃德蒙德和丹增的脚步,一个个登上了世界之巅,迄今为止,已有近5000人登上过海拔约8848米的珠峰,而成功者的人数每天都可能增加。

  攀登珠峰变得不再遥不可攀。然而,那条通往神圣的天路,因为人类的踩踏,而发生了巨变……

  一条商业通道

  在埃德蒙德和丹增成功登顶珠峰之前,多人有去无回。据活着回来的一位瑞士登山者在1952年的自传中描述:“珠峰周遭,这美丽的冰川盆地,是一片寂静的山谷。 ”

  如今,这里已经变得相当嘈杂。埃德蒙德和丹增也许没有想到,他们为后人开启了一条通往顶峰的商业路线。 “这条线路现在已经成为了赚钱的商品,只要你肯花上一笔钱(大约5万美元),就能沿着预定的路线,达到峰顶。 ”英国登山家肯顿·库尔说,“这或许能解释珠峰现在为什么堵车了,因为那儿太忙碌了,虽然登陆峰顶是需要大笔钱的,但是,在这条已经固定的线路上,花钱可以让首先拿到登山许可,还有一个夏尔巴人为你做向导,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你会沿着这条固定的线路上去,可以保证你上下山的安全。 ”

  由于北陡南缓,每到四月、五月的登山最佳季节,登山爱好者大多选择从南坡登顶。上周,一位曾经多次攀登珠峰的德国登山家如是描述他看到的珠峰堵车,“当我看到排着蛇形阵的人,排队等着登上顶峰,我彻底惊呆了。 ”

  去年,超过500人登上了珠峰,今年,这一数字预计达到700人。在一天时间里,就有100人左右排队在珠峰等候登顶。严重堵车,已经成为珠峰严重的人为问题。

  旅游让珠峰贬值

  商业化侵蚀了这里的神圣,那条绳子显然让攀登珠穆朗玛峰变成了一条赚钱的商业通道。你付给我5万美元,我让你的梦想成真——旅游业的开发让珠峰的神圣开始大幅度贬值。

  在很多年长的登山者看来,攀登珠峰是一次生命的冒险,它的过程充满了危险、意外和考验自我意志力,当你活着从珠峰回来,是生命中最值得庆祝的,但真正的成就是你如何到达顶峰。

  斯蒂芬·维纳布尔斯是第一个没有携带氧气瓶登上珠峰的英国人,他在出版的书《比雄鹰翱翔还高的箭》中,描述了他在喜马拉雅山的十次冒险。 “过去,登上珠峰是人生最大的荣耀,而现在,攀登珠峰变成了一条旅游线路。”斯蒂芬说,“用‘极地冒险旅游’形容现在的攀登似乎更加贴切,但是,我对此说法也很矛盾,因为探险本身是不确定的,而攀登珠峰,不确定性已经变得很小。 ”

  的确,现在攀登珠峰,已经像购买一个包装好的商品。随着带来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马克·詹金斯报道说,“冰川融化,泄露出大量的垃圾和人类排泄物(粪便),玷污着这块神圣的热土。”马克·詹金斯说,最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在高山营地,“作为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完全放弃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

  珠峰南侧的环境污染似乎比北侧要糟糕许多。对尼泊尔的夏尔巴向导们来说,他们做着最基础的工作:为登山者做好各种登顶的准备,同时,他们还要清理垃圾。

  然而,面对大批涌来的登山者,夏尔巴人可能没有选择,仅仅是为他们固定住绳子,而无力去做清理垃圾。

  珠峰需要安静

  让这里重新变回安静其实并不复杂,直到1980年晚期,尼泊尔政府仅仅允许一支小分队攀登珠峰,中国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如果能够重新恢复这些政策,珠峰将再度变得安静起来,甚至禁止用氧气瓶对环境也是有保护作用。

  1985年登上珠峰的克里斯·伯宁顿回忆说:“我很高兴1985年登上珠峰,因为在那之后,尼泊尔政府允许更多的探险队登顶,在此之前,只有一只小分队允许上山,现在,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愿意付出5万美元,那么就有可能登上峰顶,进行一次非凡的生命体验,毕竟,站在珠峰的顶端,你能发觉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你能看到北面的西藏平原,雪峰,还有地球的弧线。 ”

  对旅游业来说,攀登珠峰是一个盈利巨大的产业,这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市场,谁会放弃这个钱袋子?在最热门的登山路线上,到处都是丢弃的瓶子,你还可以打手机,营地甚至有WiFi,夏尔巴向导还能帮你背行李,给你做饭,另一个夏尔巴人会给你运来食物和氧气瓶,并在冰雪岩石上给你安装绳子,当然,这些劳动都包括在5万块钱以内。

  如果丹增·诺尔盖还活着,他一定对后人的攀登惊讶不已,而他肯定无法想到,他与埃德蒙德·希拉里登顶的线路,已经成为珠穆朗峰商业化运作的标线。在他死后的17年,丹增的儿子曾经说过,如果爸爸知道这些登山冒险家连“冰爪的使用”都不熟练,他一定会相当震惊,“爸爸一定会说,这简直难以置信。 ”

  搭建梯子缓解拥堵?

  珠峰堵车前景难料

  晚报讯明天是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60周年纪念日。进入5月登山季以来,世界各地的登山运动爱好者纷纷来到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庆祝人类登山史上的一大壮举。由于登山人数众多,珠峰峰顶出现严重拥堵。为此,尼泊尔探险协会计划在珠穆朗玛峰距离峰顶的地方安装一个梯子,以缓解登顶者过度拥挤现象。此举一出,立即引发了各方争议。

  据悉,尼泊尔探险协会计划将梯子安装在接近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海拔8839.2米处的台阶上,该台阶曾以首位征服珠峰的探险家埃德蒙德·希拉里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希拉里台阶”。这里是登顶需要通过的最后一个障碍。这段裸露的山体岩石断面几乎垂直,十分险峻,每次只能容一人攀越,其他登山者不得不在这片危险区域驻足等待。

  现在,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登山者试图登顶,为此,“希拉里台阶”已经成为瓶颈地区,许多登顶者被迫在这里等待。据悉,安装梯子的计划获得国际登山和攀岩基金会主席弗里茨·弗里兰德特的支持。他说,梯子可限于下山专用,因此不会影响登山难度。

  尽管如此,安装这个梯子还是遭到了外界的质疑。由于珠峰拥堵严重,有关方面担忧,一旦梯子投入使用,攀登珠峰的登山爱好者将越来越多,不但无法缓解拥堵,而且可能使排队登顶的人大幅度增加。另外,安装梯子将使攀登珠峰的冒险成分降低,这将使登山变得容易。对此,尼泊尔探险队协会高级官员达瓦·史蒂芬·夏尔巴说:“我们现在正讨论在希拉里台阶处安装梯子,但目前仍存在争议。它将令登山更容易,虽然出于安全方面考虑,但这么做也可能是错的。 ”

  巧合的是,尼泊尔探险协会的提议正值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纪念,目前尼泊尔方面正在进行为期4天的庆祝活动,政府为此拨款30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14万元)用于举办多项庆典。

  首次登顶者之一诺尔盖的孙子塔什·丹增表示:“我祖父和埃德蒙德·希拉里取得的成就是伟大并具有历史意义的,但同时,我认为60周年也是一个反思的好时机。当我们庆祝60年来的辉煌时,也应该从不同攀登者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

  据尼泊尔媒体报道,迄今已有近5000人登上过海拔约8848米的珠峰。由于今年登顶的气象“窗口期”尚未结束,成功者人数每天都可能增加。本季已有超过510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尼泊尔人普尔巴·塔施·谢尔巴第21次登上珠峰,追平世界纪录;27岁的拉哈·穆罕勒克成为首位登上珠峰的沙特阿拉伯女子,她自称非常高兴能改变人们对该国女性地位的印象。

  25岁的艾鲁妮玛·辛哈则一举成为首位登上珠峰的印度残疾人,她曾是印度国家级女排球员,两年前被暴徒从火车上推下而失去右腿,如今荣登珠峰,被媒体赞称“重获新生”。

  攀登珠峰,更要保护珠峰

  1974年,他第一次进驻珠峰大本营;此后40年间,他21次进山;他保持着两项纪录:他是珠峰大本营内最年长的人;他是入驻珠峰大本营次数最多的人,他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的“活字典”。他是著名登山家于良璞。

  于良璞说,他从未登上过珠峰峰顶,但是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他在四十年间参与了每一次登顶的准备,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相当了解,堪称攀登珠峰的“大内总管”。

  在人类攀登珠峰六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这位原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在他的眼中,屹立在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脸。

  我已看不到雪莲花

  记者: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从1974年进驻珠峰大本营开始,你多达21次进山。这40年间,感觉珠峰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于良璞:单纯从外观看,峰顶也好,冰川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由于气候变暖,冰山正在逐渐地萎缩。在上世纪50、60年代初,在珠峰北侧海拔5500米的地方就能看到许多形态各异而且美丽异常的冰塔林,但是现在要到海拔5800米以上才能看到。同时,气候变化产生的热效应,使那里产生了很多小的冰湖,这都是冰川消融的结果,以前可没这么多。

  记者:1974年你第一次进山,能不能描述那时候的情景?

  于良璞:那时候有很多的动植物,草很高,有的地方被绿绿的草覆盖。珠峰也没有对外开放,包括我们进山,都有士兵跟随一起进去。我看到过很多珍贵的植物,印象最深刻的是盛开的雪莲花,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雪莲花,它非常漂亮。可是现在,你已经完全看不到它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放以后,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雪莲花都被人为的采摘了。

  以前珠峰的峰顶大多时候是冰雪覆盖的,但是现在降雪量不大,你经常会看到峰顶裸露出来的岩石,有的地方植被退化得很严重,而且气候也变化了,秋季降水变得比较多。因为长期野外登山的缘故,我特别关注良好的气候,以前拉萨降雨量小,而且一般在晚上,而现在降雨量大而多。在最适合登山的春季和秋季,气候没有像以前那样有规律性,好周期也比较短。

  记者:最近几次去是什么时候?

  于良璞:比较近的一次是参与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后来在2010年去拍珠峰纪录片,2011年跟随中科院进山,考察珠峰保护区,那里是世界上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现在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定期清理珠峰垃圾

  记者:珠峰对我们来说是心中的一块圣地。但是很遗憾,现在攀登珠峰的登山爱好者越来越多,特别是4月到5月间,是登山旺季,珠峰甚至人满为患,随之产生大量的垃圾。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于良璞:主要是生活垃圾比较多,包括遗留的帐篷,吃的罐头,还有喝水的瓶子等等。另外还有部分装备(氧气瓶等),在登山结束后,有的登山者会丢弃在那里。

  记者:我看过一位德国登山家前些天写的报道,他在珠峰南侧(尼泊尔)攀登珠峰峰顶的线路上,看到了大量人体的排泄物(粪便等)。

  于良璞:这些人体产生的垃圾会污染环境。对珠峰南侧来说,这的确是个很迫切的问题,因为(尼泊尔方面)不能进山,垃圾没办法运出去,而且那边开放得早,比我们这边开放提前了三十年,我们是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放。而且以前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现在我知道的是一到登山季节,珠峰保护区就会有垃圾清理车进山,把包括人体粪便之类的垃圾清理出去。

  记者:环境保护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现在的条件使得攀登顶峰越来越容易。

  于良璞:的确,现在攀登珠峰的难度比以前小多了,因为科学发达,装备先进。比如氧气瓶,以前的价钱非常昂贵,而且是钢瓶,非常重,压力又低,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顶用的都是钢瓶,比现在的钛合金至少重二十倍。相对来说,现在的氧气瓶重量轻,容量又大,登山者吸氧条件改善了,减少了人体负担。

  记者:很多登山者愿意攀登世界最高点,挑战自己,导致这里每年都人满为患,珠峰已经无力承载?

  于良璞:这的确成了珠峰的一个问题。 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顶,从拉萨来到珠峰脚下就花了一个月时间,后面还有一个警卫排跟着。出了日喀则就没有公路了,只能骑马,王富洲他们是在马背上骑了24天到达珠峰的。

  1974年,我第一次进山的时候,那时候一个季节只允许一支队,按照规定的路线上去,而且还需要国家特批。现在不一样了,一天就有10到20个队排队上去,这容易引起矛盾,而且在这么高的地方,排队时间长了,危险性加大了。

  有人之处就有矛盾

  记者:之前有没有听说过三名外国登山者在珠峰南侧登顶时,因为发生冲突,差点在大本营被夏尔巴人打死的消息。

  于良璞:没听说。我想出现这样的冲突,也是极个别的。大部分的登山者都是比较有礼貌的,看到别人遇到危险,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当然也有个别人因为急于登顶,见死不救,毕竟登顶珠峰的机会很难得。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是作为一个团队,大家都是兄弟,就像军队一样,我们不是松散的组织,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比较渺小,如果出现了个人失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理解。外国登山队就不一样了,都是以个人为主,虽然他们也互相帮助,但是个人行为比较多,这也是他们比较容易出事的原因。

  记者:对这个季节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你有什么安全方面的建议?

  于良璞:现在的登山情况和60年前不太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攀登珠峰。尼泊尔那边,每天都有好多人排队上珠峰,有的时候甚至要等两个多小时才能上去,对登山者来说,这是难度增加的地方。不过,登山者的安全系数有保障了,因为在海拔6600米以上,都有绳索,这就像修好的一条大路一样,变得容易了。

  至于选择南边登山还是北边登山,其实高度一样的。南侧登顶稍微简单点,安全系数好一些,毕竟那边提前开放了30年,服务等各方面比较齐全,有经验。北边的特点就是陡一些,风大,北坳和第二台阶都比较危险。

来源: 新闻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