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到此一游"背后谁"无地自容" 如何证明"我来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28 08:38:54

  小编前言:

  中国人“到此一游”的印记刻到了埃及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日前,一则关于“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微博被网友大量转载,在对丁锦昊进行批评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反问一下,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真的从来没做过吗?“仓廪实”未必就能“知礼仪”,古建筑、景观甚至是树木上面的“到此一游”背后又是谁“无地自容”?刻刻画画流芳百世?如何证明“我来过”?

  文物之痛:“到此一游”背后是谁“无地自容”?

  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埃及神庙惊现中文“到此一游”

  网友“空游无依”本月初到埃及旅游,发现刻字的事发地点在距今约3500年左右的卢克索神庙。“空游无依”在微博中回忆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让人无地自容,“我对埃及导游亚瑟王说:‘实在对不起!’没想到吃惊得嘴里叨叨‘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的亚瑟王,反过头来安慰我说:‘这不是你们的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空游无依”表示,他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多年前的文物呀。” 》》详细

  事件后续:神庙涂鸦学生“在家哭一夜”其母恳请给改错机会

  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涂鸦后,“丁锦昊”的真实身份被网友人肉出来——南京一名初中生。前日,丁锦昊父母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称监护不到位,恳请大家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

  据了解,在埃及神庙浮雕上涂鸦的确是丁锦昊。父母曾带丁锦昊去埃及旅游。但对于在浮雕上涂鸦的具体时间不愿多说,只称是在孩子年纪小时发生的。

  “孩子母亲一直哭着说对不起。”昨日,知情人向新京报记者转述,丁锦昊父母提到,孩子在家哭了一夜,自己也一夜未眠。

  知情人还转述,丁父丁母透露,丁锦昊一直成绩不错,性格较内向。丁父丁母认为,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监护不到位,此前也没有教育过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们向关注此事的人道歉,也向埃及方面道歉,希望大家原谅宽容孩子,给孩子改错的机会。

  观赏竹变“签到处”留言成景区“标配”

  走访杭州西湖各景点发现,黄龙洞、白堤等各处景点上,“到此一游”、“我爱你”等刻字留言几乎成了景区“标配”。但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近几年来,游客涂鸦现象已经少了很多。

  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小径两侧的竹子几乎每棵上都有刻字。紫竹、龟甲竹、笔竹、方竹……无论是什么珍稀品种的竹子,只要在游人的手能够得着的距离内,几乎棵棵中招。

  有几棵靠近路边的竹子,几乎已经被刻满。有几棵的位置稍微靠里,需要跨进栏杆,走几步才能够到。即便这样,它们也未能幸免。刻字内容最多的是名字,其次是表达爱意和豪言壮语,个别还刻上了图形。

  “我们每天都有保安四处巡查,看见有人刻字就会上前制止。可有的游客,转了个圈,又到别的地方找竹子来刻,根本管不过来。竹子也不像墙壁,写上的字重新粉刷后就盖过了。竹皮上被刻上字后,是永久性的,再也消除不掉。”

  “难道把字刻在竹子上,爱情就能长久了吗?”一位在小径上走路健身的大伯,路过时摇了摇头,很不能理解。

  网曝敦煌壁画遭“香港高级记者”刻字留名

  随着刻字男孩事件的持续发酵,网友又贴出一条更雷人的微博,这次有人把字写在了敦煌壁画上。网友白兆东微博曝料称:“在甘肃敦煌壁画上竟然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从微博图片来看,宋寅用黑色笔留言,部分文字为繁体字,内容是:“二〇〇〇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记者发现,在宋寅留言的旁边,还有一些字迹模糊的小字,字迹已经看不清,似乎有人擦拭过。

  不过宋寅现在的身份却并不明朗。宋寅留言事件发生后,香港文汇报于昨日15时34分在其官方微博称:“经查,文汇报现无此人,本报同仁对此行为表示强烈谴责”。随后,宋寅被网友搜出曾在香港商报供职。对此,昨日16时13分,香港商报副总编辑周刚在其微博上回应称:“经查,此人(宋寅)确曾在香港商报工作过一段,但2008年已离开,现不知在哪里;此人在敦煌壁画上刻字,与香港商报无关”。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宋寅似乎对书法情有独钟,曾参加过书法比赛。据网友推断,宋寅曾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河南办事处工作过。

   “到此一游”处处留痕?

   故宫

  在故宫,文物被刻字的事件也曾发生。今年年初,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缸被人刻上了“梁齐齐到此一游”,于是气愤地将此事发到微博:“今日,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粱齐齐”的不雅之举与颜先生的愤怒立刻引来公众热议,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

   帕劳

  刻字不仅出现在中国景区,也发展到了国外。今年2月,影星黄渤发布微博称:“那日帕劳潜水,正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嘘不已,突看见水面漂浮一烟盒,心中暗骂哪来的无德之人。突然看见烟盒上两个大字!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看见。朋友啊,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微博图片显示,该烟草为“中华”。

  泰国古城

  网友“仨八俩王锄大地”微博贴出,在吴哥窟拍到“杜松洲”和一位陈姓游客的刻字,在泰国素可泰古城也有这样的中国字,“这些也都算是千年古迹了,字都是刻的,擦都擦不掉!”

  事件之思:刻刻画画流芳百世?如何证明“我来过”

  “仓廪实”并不必然“知礼仪”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则艰巨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有些国人喜欢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到此一游”,暴露了文明素养欠缺,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另类意义上的“到此一游”。

  管理上的“到此一游”。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然而,许多公共管理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到此一游”式的管理,有时候竟然只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接某个重要活动,乃至仅仅是因为领导想在这方面搞点动作。包括在一些旅游景区也是如此,平时脏乱差无人管,只有面临检查时才会好好抓一抓。所以,种种举措不过是“到此一游”,过后便一切照旧。

  教育上的“到此一游”。现在学校自然也不乏思想品德、文明礼仪之类的课程,但在“应试教育”的魔棒指挥之下,这些方面的课程于高考升学意义不大,因此也往往显得“可有可无”,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在课堂上“到此一游”,不会真正往学生心里去。官员、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最终看重的只是考试分数,成绩好的就是优秀学生,至于学生内在的品德修养、文明素养究竟如何,既缺乏科学明晰的检测标准,事实上也不受重视,这势必导致国人素养难提高。

  发展上的“到此一游”。公民的文明素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息息相关。现在,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短期性现象比较突出,不重品质、不重长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这也可谓是一种“到此一游”式发展,即和某些旅客“到此一游”后什么都不管一样,为了眼前的GDP完全忽视今后,这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虚荣。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是如此,不管接待承受能力,不论管理服务水平,忽视对游客素养的倡导、景区管理的规范,导致一些景区乱象频生,“到此一游”乱刻乱画在国内景区文物上可谓司空见惯,这回“脸丢到国外”也事出必然。

  “仓廪实”并不必然“知礼仪”,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看似简单、实则艰巨,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因此,要禁止在景区文物等公共场所乱刻乱画的“到此一游”,但更必须切实纠正当前在公共管理、社会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到此一游”,克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浮夸虚荣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教育发展观念,等等,这样才能促进公民文明素养的点滴进步、逐渐提高,树立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崭新形象。所以,需要反思道歉的,不只是这个在埃及犯错的孩子和他的父母,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等更多方面。

   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美好都刻在心上

  “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以人为镜:没有"到此一游"也让人难忘闪现"最美"的她和他

  古人四处游历,经常会有墨宝留下,在中国的古代,没有微博、没有拍照,古人常常手握一杆笔,面对着瑰丽景色、面对着浩瀚大海、面对着青山绿水,用不多的几个字组成生动的诗句,有的描绘身边景物美好,有些伤怀自身境遇,有的感叹前人文采风流……他们留下的字迹,依然能隽永含蓄婉转清丽,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到此一游”的印记。

  同样是“到此一游”,当中国人“到此一游”的印记刻到了埃及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上,这样的印记在很多人看来,只能用“无地自容”来形容了。历史长河中显示“我来过”不靠“乱写乱画”,自身的“最美”更让人难忘……

来源: 新华教育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