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娱乐频道 > 娱乐新闻
《隆福寺》东方剧院收官 唤起对北京文化传承的思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27 08:59:16

寺庙和尚(高亚麟饰)和青年人(李林饰)讲隆福寺历史

出身曲艺世家的马小祥(左)进行现场三弦伴奏

  吆喝叫卖、拉洋片、京韵大鼓、单弦,故事中的人说着现实,现实中的人回忆着历史。昨晚,话剧《隆福寺》在东方剧院结束了首轮最后一场演出,在林兆华导演的这出“不像戏的戏”中,浓重的北京味儿和对北京文化传承的思考融入剧中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欢笑间带来一声轻轻的感叹。

  三个时期折射京城变迁

   “冰糖葫芦唉——”话剧《隆福寺》开场一声悠扬的吆喝回荡在舞台上,勾起观众对老北京的无限回忆。

  话剧《隆福寺》截取了1901年、1949年、1976年三个历史时期,在一老一少的对谈中,娓娓道来隆福寺以及老北京的百年沧桑。1901年,隆福寺庙会上穿梭往来的百姓和摊贩,显示出当年“一日能消百万钱”的盛景;上世纪五十年代热火朝天的市场改造,伴随着鼓点清脆的京韵大鼓,展现着新旧时代的交替;七十年代唐山地震后隆福寺的拆迁,则在砖瓦间触发了观众心中的怅然和追忆。隆福寺的三个时期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北京城百年间的市井生活和风云变幻,并在结尾处预示着隆福寺美好的未来景象。

  话剧《隆福寺》将曲艺与话剧融合,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述出隆福寺的历史,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受老北京文化的气韵,在笑谈之间回顾历史的前尘过往。另外,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老北京的历史民俗,剧中舞美布景虽然十分简单,却用一些多媒体展示的老照片引出不少知识。

  借鉴民间曲艺表现形式

  在《隆福寺》的创作中,导演林兆华曾直言要做“不像戏的戏”。演出开场前,演员在台上一边诉说着和剧情相关的故事,一边插科打诨地与台下的观众闲聊,没有严肃的剧场氛围,演出自然开始。

  该剧在演出中借鉴了大量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京韵大鼓、单弦等曲艺形式的表演为该剧铺垫了浓浓的京味儿色彩。演出中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也不见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两位主演高亚麟、李林时而是剧中的人物,时而又变成现实中的人物点评着隆福寺的历史。剧中还邀请了一位曾经在隆福寺做生意多年、亲眼见证那场大火的隆福寺“老人”在台上讲述那段历史。看似随意的穿插,将隆福寺的过去与现代、传说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不像戏的戏”,很多观众感觉不适应。剧中没有话剧观众熟悉的舞台腔,取而代之的是老北京话和山东方言,有观众表示,该剧故事性不强,语言过于随意,像是在舞台上扯“闲篇儿”。林兆华表示:“做这样一出戏,我没什么态度,就是想唤起北京观众的记忆。《隆福寺》比较贴近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形式上没什么特殊的,戏里能发挥曲艺形式,是因为有曲艺界的人,糅在戏剧里好玩儿。”

  山东方言增添幽默色彩

  除了串场营造时代氛围的群戏演员,《隆福寺》几乎可以看做是一台两个人的对手戏。剧中主演高亚麟在剧中饰演了寺庙和尚、北京大爷两个角色,高亚麟在剧中的演出既搞笑同时又不失沉稳,驾轻就熟的山东方言给该剧增添了许多幽默的色彩。

  谈到演这部戏的感受,高亚麟说:“我之前每次排练的感觉不一样,就像俩人聊天一样。生活常态就是这样,走到哪儿是哪儿吧。隆福寺就像是老北京的缩影,里面应该有老北京的记忆,老北京的共鸣。这些天我们搜集了很多隆福寺的资料,在排练的时候加入了对隆福寺的认识,剧本现在调整得很有意思,有我们自己的感受,幽默也加足了。”

  剧中的另一位主演李林,身为80后却热爱传统曲艺。当天,在舞台上过足了戏瘾,李林表演的吆喝叫卖、拉洋片、京韵大鼓、单弦,一时间唤起了关于老北京的记忆。

  演出中的另一大亮点是,出身曲艺世家的马小祥的现场伴奏,马小祥的三弦伴奏如同台上的另一位“主角”,情绪丰富的声音效果和两位主演相互应和,一把三弦几乎挑起了整场的配乐,令观众赞叹。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杨杨 编辑: 王群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