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3日下午,在第13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2逆转战胜印度尼西亚队,晋级四强。
中国队与印尼队21日刚刚在小组赛中交过手,中国队以5比0完胜,两日后再相遇,印尼队的阵容除男单外全部发生变化。结果,印尼队在混双和男双比赛中收到成效,分别将中国队的徐晨/马晋和“风云组合”蔡赟/傅海峰拉下马。好在谌龙和李雪芮顺利拿下男女单的对决,最后出战的女双于洋/王晓理再没有给对手机会,为中国队锁定胜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苏杯开赛至今,激烈的比赛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球迷前来观战,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苏杯的参赛队数量也在呈现下滑趋势,今年又比上一届最低值少了一支球队。
队员不重视观众不爱看
苏迪曼杯自5月19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布特拉体育馆开赛至今,每天的上座率令人堪忧,除了工作人员、媒体、参赛队伍外,买票进场的观众最多时也不会超过500人,令能够容纳1万余人的体育馆看起来空荡荡的,就连有主队比赛的时候人数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更多观众在看完“大马一哥”李宗伟之后就选择了退场。
据李宗伟透露,马来西亚队一直都只重视汤姆斯杯,“马来西亚队在十几年前也赢得过汤杯”。不仅球队,就连大马的观众对于苏杯和尤泊杯也不感冒。
“其实,我个人觉得苏杯很多国家都不是越来越不重视了,这是我个人的感觉,譬如印度连赛娜都没来,听说受伤了,是不是真的,我们不知道。另外,韩国这次好几位优秀选手都没派来。德国男女单打都没有来主力,不知道为什么。”李宗伟直言道。
冠军悬念不大欧洲影响力下滑
苏迪曼杯比赛在1989年举行首届之后,参赛队数量逐步增加,第一届28支,第二届35支,从第三届开始,参赛队都稳定在40支以上。其中,从1997年到2003年的4届比赛,参赛队数量达到了50支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苏杯的参赛队数量却呈现下滑趋势,今年又比上一届最低值少了一支球队。
与苏杯参赛队伍持续减少相一致的,是苏杯冠军归属越来越失去悬念。自中国队2005年在该项比赛上实现四连冠,国际羽联再无第二支队伍能像中国队这样同时具备男女项目的强大团体优势。即使像马来西亚、韩国和印尼这样的羽毛球强队,现在也只能在个别项目上与中国队竞争,这就难怪这些国家球员有“苏杯已成鸡肋”的感慨。
2011年青岛苏迪曼杯时,除了几支强队,绝大多数球队可以说是来“打酱油”的:早早完成各自小组赛排名赛,无观众喝彩,鲜有媒体关注。但对于这些“配角”来说,却为比赛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他们的参赛经费主要是自筹,羽毛球在其所在国家并不普及,而国际羽联对“弱队”没有参赛补贴,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很多球队,最终只能放弃参赛。
在2007年之前,欧洲国家对举办苏迪曼杯赛有着浓厚兴趣,但自2009年广州苏迪曼杯以后,三届苏迪曼杯比赛均在亚洲国家举行。其中,中国连续举办了两届。欧洲国家对举办苏杯失去了兴趣,因为丹麦、英国等老牌欧洲羽毛球强国均面临着人材断档,欧洲人已经很难再在羽毛球赛场上与亚洲选手抗衡。羽毛球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下滑,已经渐渐变成小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