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下方有个已被木栅栏围起来的土墩,上面苫着稻草,形似一个谷仓,里面是个土台。可以想象收割时节,台上放满谷子晾晒的景象。其实,这里曾是个专门给未婚女子上课的地方,通常要由上了年纪的、德高望重的妇女给其传授纺织、做饭等女红、启蒙做女人的知识及如何守住丈夫的要道。处于发育期的未婚女子都要围坐在周围,仔细听讲。
中间直对山顶卫城的那个最大石围,是王后的寝宫,也是石头迷宫的中心,至今还保留着香木镶的门楣。香木是津巴布韦出产的一种非常坚硬的木材,能够散发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味道,香木绍纳语的含义是“可以起到驱邪避灾的作用”。但是,眼下那粗俗简陋的环境,让人难免不生发出一种繁华落尽后的凄凉悲哀。
宫殿里的问号
![](http://img2.zjolcdn.com/pic/0/14/25/04/14250430_710143.jpg)
宫殿就在头上,可进入那个神秘的地方真不容易,需要继续穿过一段不短的弯曲石道。石道尽头,出现了城墙的入口,旁边是一小片平地,类似一个缓步台。入口太小了,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阶梯,为了刺杀国王,当年在这里曾发生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因为血流遍地,被称为“血溅隧道”。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迷宫,它不是一个规矩的平面界图,而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高低不平,曲里拐弯,杂草和岩石的交错中,没有路标和方向,犹如一个令人费解的迷宫,只有住在迷宫深处的人才不会走失。
我低着头侧着身走向前去,发现阶梯的台阶完全是在大圆石和峭壁中间修凿而成。卫城外亦有一排石砌的城墙,一条宽4米的走道一直通向城墙的顶部。在顶部,每间隔一段距离就矗立着一块片形巨石,不用说,这仍然是国王尊严和权力的象征。
俯在花岗岩垒砌的石墙断壁处,我像当年的国王般俯视脚底下的连绵山地和水木石栏,刚才莅临过的围城清晰地出现在视野的正前方,遗址的地势很理想,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降雨量,这些对古老民族的壮大和繁荣必不可少,完全可以找到那种君临天下、万夫莫开的霸主气势。
早期探险家们曾一直认为,这些建筑不是非洲人自己造的,而是其他外来民族造的。甚至在被发现之初,欧洲人还一度认为大津巴布韦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协助下才建成的,没有理由认为是津巴布韦人自己建造的奇迹。很多西方人怀疑非洲人的建造能力,否认非洲人有如此高的结构艺术天赋,偏激地认定只有希腊人、罗马人,还有腓尼基人才有这样的能力建筑如此宏伟精美的工程,然而,后来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地证明大津巴布韦就是地道的非洲人的杰作。
据考证,在15世纪前,津巴布韦这座非洲古王国曾经非常繁荣,向外输出大量的珍贵物品。早期的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00年后的今天,大津巴依然是一个令人惊诧,同时又充满神秘的地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和旅行家的到来……这就是世界遗存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