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夏季12类人不适宜喝冷饮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20 10:26:00

  本文导读:夏天一来,雪糕、冰冻饮料成了人们的最爱,但喝冷饮也有很多禁忌要小心,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哪些人不适宜夏季喝冷饮。

   不适宜喝冷饮人群

  幼儿:幼儿的胃肠道功能还未发育健全,最好少碰冷饮,否则,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咽喉痛和咳嗽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的肠胃道功能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衰退,对冰冷食物的忍耐力会明显降低,如果食用冷饮过多,会使口腔及胃肠黏膜的血管收缩,造成胃液、胰液等消化液分泌的减少,导致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的结果。

  正在发烧、出汗的病人:冷饮会使身体表面的微血管收缩,于是体内的热度会因为血液循环不良而淤积体内。此时应当洗个温水澡、饮用温水,可以使体内的热度因为血液循环良好而带到皮肤表层而散出。

  鼻窦炎、鼻过敏的人:相信许多人都曾有如此经验,当大口吃(喝)下冰凉食物的同时,鼻子马上感到一股酸意直冲上来,这就是因为温度骤然下降,使口鼻部的血管收缩所造成的结果。若是患有鼻窦炎或鼻过敏,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冰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患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的人:遇到骤冷刺激,会使气管痉挛,气管黏膜上的纤毛活动减缓,反而会导致咳嗽、咽痛加剧,且使痰不易排出。

  气喘:研究证实,气喘病患者吃冰凉的食物,会使气管痉挛,气管黏膜上的纤毛活动减缓,诱发气喘的发作,或是加重病情。

  胃溃疡患者:消化道溃疡的病人,若在夏天吃了太多的冰凉食物,会使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不良,不利于溃疡的愈合。尤其含糖的饮料,会增加胃酸的分泌,使胃溃疡更加严重,且容易发生胀闷现象,引起打嗝。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的病患,绝对不可大量食用冰品,以免因为血管收缩而引起血压增高,造成危险。

  阳虚体质者: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以形寒肢冷为特征。其特点是形体多白胖、肌肉不健壮,平时手脚冰凉、舌胖且边有齿痕,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气的功能是温煦人体,而冷饮易损伤阳气,令人失去温煦之功。

  淤血体质者:淤血体质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的体质状态。其特点是形体瘦、面色晦暗、容易出现淤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或有淤斑、眼眶暗黑、易脱发、肌肤干。具体表现为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这类人吃冷饮会使血流不畅,加重淤血。

  月经期妇女:月经期应避免寒凉食品,否则血遇寒则凝滞,血脉不通畅可引起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问题。

  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如过食冷饮,可能会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气内生,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胎儿会在子宫内躁动不安,胎动会变得频繁。

   饮用冷饮时注意事项

   1、忌食用过多冷饮

  吃得过多,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并刺激肠道,使蠕动亢进,缩短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特别是患有急慢性肠胃道疾病者,更应少吃或不吃。

   2、忌在剧烈运动后吃大量冷饮

  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导致体温升高、咽部充血。此时,胃肠和咽部如突然受到大量冷饮的刺激,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或咽部疼痛、发音嘶哑、咳嗽以及其它病症。

   3、忌吃不卫生的冷饮

  由于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均能在摄氏零下170度的低温下生存。因此,吃了不洁的冷饮,就会危害身体健康,故没有品牌的汽水或冰棍不可食用。

   4、忌吃不新鲜的冷饮

  吃冷饮以“色清、味美、品鲜”的为佳,要认真查看冷饮是否卫生、新鲜。一般的果汁类饮料应没有沉淀,瓶装饮料应该不漏气,开瓶后应有香味。鲜乳为乳白色,乳汁均匀,无沉淀、凝块、杂质,有乳香味。罐头类饮料的铁筒表面不得生锈、漏气或漏液,盖子不应鼓胀,如果敲击罐头时呈鼓音,说明已有细菌繁殖,也不能食用。

来源: 99健康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