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国宝级文物现身 1米2高舍利塔镶4万多颗珍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19 10:25:50

  

此前,博物馆专家小心翼翼地现场组建真珠舍利宝幢。
 
 
1米2高“舍利塔”,镶了4万多颗珍珠

  已有1000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昨在苏州博物馆重新组装展出

  昨天上午,位于苏州博物馆的观摩室内,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的各个构件被博物馆专家从樟木盒子里一一取出,部分市民有幸看到了它的内部构造及精湛工艺。据悉,作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市民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它的组装过程,从宝物发现至今从来没有过。而昨天组装完成后,苏州博物馆就将真珠舍利宝幢拿出来展出,市民可前往一饱眼福。

   [重组国宝]

  昨天上午,苏州博物馆的部分志愿者以及会员早早来到了地下观摩室。不一会儿,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拿来了7只盒子,这些盒子都是用樟木做成,打开盒子,掀开一层海绵,里面都是1978年从盘门瑞光塔里发现的国宝级文物北宋遗物“真珠舍利宝幢”的原件。

  上午9点多,在众多好奇目光的注视下,苏州博物馆的专家开始细心地组建起来。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高122.6厘米的主体结构组建基本完成。

  据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国宝级文物珍品都放在盒子里,平时深藏在地下库房内,一般不会拿出来展示,而现场组建“真珠舍利宝幢”的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苏州博物馆的专家一边组建,一边向现场观众介绍宝幢的前世今生,解析宝幢的精妙构造。苏州博物馆开放部副主任陆军对记者说:“我们这次邀请志愿者、会员来观摩一下真珠舍利宝幢的组装过程,也给他们一个机会,近距离的接触这个国宝级文物;也能让大家从细节上了解它的构成、结构,还有精美的工艺水平,更好地向游客讲解。”

  在真珠舍利宝幢组建现场,记者看到,精美绝伦的真珠舍利宝幢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分为须弥座、幢殿、刹三部分。整座宝幢上的各个细部都被分解成独立的构件,处于上层的构件在底部安有突出的榫柱,位于其下的构件则在相应部位开有尺寸相配的榫洞。

  苏州博物馆专家把上层构件一一插入到下层构件之上,这样一层层堆叠,最终便形成了高达1.2米的舍利幢,仿佛树冠开满珠宝花朵的一株天国的花树。在宝幢上,有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和银等材料。苏州博物馆专家告诉记者,整个宝幢上用于装饰的大小相等的珍珠就达四万多颗。在制作手法上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展示了多个独立的局部构件的轻巧结合。

  专家介绍,这件精美的宝幢不仅是研究佛教史的实物依据,也是研究佛教工艺史、美学史的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从它可一窥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达到的繁荣精美程度。

   新闻链接

  在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有一座千年古塔,名为瑞光塔,为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1978年,在瑞光塔中发现了一个1米多高的木函。木函被发现极为偶然,还得归功于三个苏州小学生。1978年4月12日,三名小学生一起到瑞光塔上捣鸟窝,他们爬到瑞光塔的第三层,无意间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他们掀开沉重的砖龛,竟发现下面是一个黑黝黝的地洞。靠着墙壁破洞中透出的微弱亮光,三个孩子发现地洞中还有个1米多高的“黑箱子”,一个沉睡千年的国宝级文物就此重见天日。

  闻讯赶来的文物专家打开“黑箱子”,里边装有一个银杏木制作的内木函,四面彩绘着四大天王的形象。彩绘内函高124厘米,用银杏木做成,木函的内壁上写有“大中祥符六年”,也就是公元1013年。当时木函上写着“瑞光塔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的字样,根据铭文,专家认为塔心窖室藏的是一件真珠舍利宝幢,再打开这个木函,一件稀世珍宝便耀眼夺目地展现于众人眼前,这就是后来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真珠舍利宝幢。

  昨天组建好的真珠舍利宝幢被安放在博物馆展厅内展出。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作者 张毕荣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