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4月27日发表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万岁》,摘编如下: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7%,这比许多人预料的都要慢。于是,全球的中国怀疑论者很快便抓住这一数据大做文章。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复苏停止,甚至出现二次探底。
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对中国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它可能反映出这个全球最富活力的经济体正在进行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结构转型。这一转型的大体轮廓众所周知:从出口和投资引导型增长向国内私人消费占更大比例的经济结构转变。但人们不太了解的是,中国在这一再平衡过程中会出现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
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会减缓,是由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在获得服务引导型的消费需求支持的时候,中国将向劳动力更为密集的增长模式转变。数据会降低。中国的服务部门实现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的工作岗位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5%。
这一数据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在中国经济以7%—8%的年率增长之时,其就业和减少贫困的目标仍然能够得以实现。一直以来,中国都难以在低于10%的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目标,因为在旧模式中,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带来足够的就业岗位。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上升一个台阶,各公司会越来越多地用含有最新技术的机器取代人工。结果是,这种经济模式会日益节省人工,转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增长。
在某种程度上,这很有意义。对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来说,用资本取代人工是现代生产战略的核心。但这会使中国遇到越来越大的问题:每单位产值所产生的就业岗位越少,就需要更多的产值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最终,这一策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麻烦的制造者。与此同时,过去的制造业模式还埋下了过度的资源消费和环境破坏的种子。而服务引导型增长则能从多方面解决“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最终不可持续”的旧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不仅是一条劳动力密集型的增长之路,而且它的碳排放和所消耗的资源都更少。服务引导型模式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对环境更为友好,从而最终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结构。
当然,现在就断言中国已经实现向增长速度较慢的服务引导型模式的转变还为时尚早。但最新数据表明了这种可能性。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第三产业(服务)部门增长了8.3%,这是连续第三个季度加速增长,而且比第二产业(制造和建筑业)部门第一季度7.8%的增长速度快了0.5个百分点。但要验证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这一重要转型,仅仅是连续几个月温和增长的数据还不够。
不出意料,中国怀疑论者对最新的增长数据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他们列出的最大担心是影子银行引起的信贷泡沫,从而再次强化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
中国当然不是完全不可能出现这种可能性。但如果中国能够实施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所说的支持消费的、以服务业为引导的再平衡这个核心战略的话,这种情况就不太可能出现。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兴经济体都无一例外地在早期发展模式中停留了过长时间。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如果中国不能实现再平衡,受到危机打击的发达世界的需求疲弱将继续牵制中国的出口机器,迫使中国走上信贷和投资引导型的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滑向资源密集型和环境破坏型的增长道路。但我对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将迅速推行新模式感到乐观。中国没有其它可行的选择。
金融市场,以及对增长饥渴的发达经济体不会对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增长速度放缓这一自然节律感到高兴。的确,资源行业,以及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俄罗斯这些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已经对中国过去不可持续的高速增长上瘾。但中国知道,现在已经到了改变这一危险习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