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肿瘤,宜静宜动?”当下,肿瘤患者生病后,常常因此左右徘徊。
在4月26日举行的新民健康大讲堂上,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在《运动健身与肿瘤防治》主题演讲中,引用了法国医学家蒂素的话,给出了答案:“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运动防癌细胞生成
身体虚弱往往是肿瘤患者静养的理由。殊不知,“病人在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医学预防基础上,配合体育运动锻炼,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治愈率,延长生命,增强预防作用,减少发病率。”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比较了3059名年龄在20至98岁女性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1504位曾被诊断出患乳腺癌的患者。这些女性要记录一周的运动时程,包括步行、家务劳动、有氧运动和快步走。研究结果显示,每周运动10至19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减少30%。科学家们认为,运动有助于预防脂肪组织的形成,可预防癌细胞的生成。
李伟听指出,运动包括两方面,一为“运”,二为“动”。“运指的是身体内部脏腑的运化,动是躯体外部的活动,最好的健身方法是动静结合。”动静是统一的、相关联的,外动内静,外静内动。
运动无法替代,但要处理好运动对健康产生影响还要做个有心人,平时除了关注运动,还需要加强营养、休息和调整心态。“如果把这4方面都做好,那么每个要素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正能量。”李伟听还重点提到了心态的重要,所谓“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老百姓只有在欢愉的心境中运动和健身,才对健康有益。
运动是种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可以活到120岁,甚至150岁,但这样的“老寿星”十分罕见。
美国学者希尔认为:“人们的寿命之所以没有完成应有的期限任务,是因为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和生命成长过程中发生矛盾。比如,刺眼的光,噪音,不良的生活方式,吃用了污染的食品和水,都使人们的寿命缩短。所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中犯有不尽相同的‘错误’,这些过错没有人向你举报、追究,而你的‘过错’将要付出的是自身健康的代价。”
“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身体的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活动当天,李伟听做了详细幻灯片,让讲座更具说服力,听众在台下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他说,从医学的角度分析,现在许多慢性病大都是生活习惯性疾病和运动不足性疾病,通常是由生活方式导致。“可以这样说,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的体现,更是决定你身心健康的关键。”
肥胖也是癌症根源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再者,生活中,餐桌上的菜肴多了,吃得丰富,老百姓管不住嘴,便形成了肥胖的趋势。
从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上海男性成年人每年以1%的比例进入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具体说来,上海男性成年人超重检出率由34.1%增加至39.5%,肥胖检出率由6.4%增加至11.2%。”李伟听列出的一组数字,让听众十分感慨。不少听众在座位上便开始议论起身边人的肥胖问题。
根据中国服装业提供的数据: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现在已接近76.2厘米。我国人群发胖,胖在腹部、腰部,这种被称为中心性肥胖的体型,对健康的损害最大。俗话说,“皮带长寿命短。”
如今,肥胖被公认为是造成许多疾病的根源,这些疾病也包括癌症。“所以,多静少动是癌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约21%至25%的乳腺癌和直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缺血性心脏病可以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可以减少患冠心病、卒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结肠癌、乳腺癌和抑郁症的风险。”
李伟听还引述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事积极身体活动和经常锻炼的群体,其直肠癌的患病率能够减少30%~40%,乳腺癌的患病率能够减少20%至30%。”
德国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阿肯教授,在对450名40岁以上坚持运动的人和450名不运动的人跟踪调查8年后发现,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比不运动者患癌率少90%;而且坚持运动的患癌者死亡率也比不运动的小得多。
不难看出,长期健身运动,远离肥胖,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让机体内发生变异的癌细胞能及时被发现、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