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小问卷,看看你能答对多少?
○为什么要设立五四青年节?
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青年”划分标准
共青团章程第一条对团员的年龄作出了明确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
统计部门对青少年的划分是0岁至14岁,但是对青年年龄段没有划分。
联合国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岁至25岁的人称为“青年人口”。世界卫生组织把44岁以下的人列为青年。
○“五四”从什么时候有了半天假?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周岁至28周岁的青年。
致青春——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青春终将逝去,“五四精神”从未远离,让我们一起记取。
核心提示|没有儿童节的礼物,情人节的巧克力,母亲节的康乃馨,五一小长假,赵薇用一部电影刮起“致青春”的风潮,让“五四”这个能唤起青春记忆的日子,得到了“超龄青年”的关注。重温青春的过去,怀念“五四”的精神。即便是昨天,也可以追忆,不管是“几零后”。
她的方式:与闺蜜穿越回校园
语录:“最青春的年华有你们一起度过,再也没有遗憾。生活始终在前进,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和珍惜身边的人。”——张文
8年在一个人身上的印记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在山西财经大学河南姑娘张文身上,则清晰地看到了时光的痕迹。
2005年毕业后,张文回到家乡郑州一家媒体上班。这两天,她整理电脑相册的时候,翻出一张照片,瞬间有了穿越的感觉。照片的拍摄时间清晰地写着“2001·9·11”的字样,那是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两个姑娘换上了军训服,用相机留下了这个难能可贵的镜头。
照片上的张文还理着娃娃头,身边的北京姑娘王淼笑起来还有着天真的酒窝。
今年五四青年节,两个姑娘相约回到大学校园。“在一起的时候,总爱拌嘴赌气,总觉得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可是一眨眼,真的就这么过去的时候,情绪一下子变得失控而没有理智。”张文不好意思地说,8年未见面的两人见面瞬间泪如泉涌。
临分手时,两个姑娘来到曾经的寝室,重新拍了一张一模一样的“宿舍照片”。
她的方式:抓住青春的尾巴,让自己过得精彩
语录:“即使别离,青葱岁月依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30岁是另一个起点,希望在这样一个分界明显的时候,我能活得更加精彩。”——王溦
今年起,郑州市公务员王溦比以往过得更加忙碌。拍写真留念、参加读书会、买辆很炫的“死飞”、跑马拉松、练毛笔字……去做这些在自己眼中“疯狂”的事情,源于年龄。
“其实以前像这样的事情我根本不会去做。”周围的朋友都羡慕王溦生活丰富多彩的时候,她如是答道。
“以前,好像有一个词常挂在嘴上,那就是‘青春’。光听着就让人觉得活力无限,光看着就可以让人心情愉快。自然,那时候的光景,挥霍成为主题。”王溦说,今年8月,她即将步入30岁,回顾过去,突然发现,青春就要过去,生活平淡无奇,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值得“炫耀”的。“青春易逝不可追,当你试图抓住青春的尾巴时,却发现它不像是壁虎可以重生的尾巴。”
5月4日当天,王溦和几个朋友更是组成骑行小队,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附近展开骑行比赛纪念五四青年节。
他的方式:趁年轻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语录:“这一路我们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还重逢了很多老朋友,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因为毕业后再见很珍贵,结识新朋友能见到、听到他们的故事,很有意义。”——徐龙镇
每日忙碌的人们,或许总会感慨青春渐渐不在,难以紧紧地把握住它……然而,有3个人用他们的勇敢与魄力诠释出:“青春”就在路上。
徐龙镇,25岁;杨亦旭,26岁;杨尚矗,27岁。均为郑州大学2010届毕业生。
2012年5月28日,他们三人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凑钱买辆二手车后,从洛阳出发开始了重走青春的旅程。如今,他们的足迹已踏遍国内2/3的省份,他们的经历其实就是现实版的《北京青年》。
“我们的想法诞生于大学时期,当时就想趁年轻,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昨天,徐龙镇告诉大河报记者。由于当时还是学生,没有足够的钱和精力,就暂时搁置没有实施。
2010年毕业后,徐龙镇进入北京一家国企工作,杨亦旭和杨尚矗也进入了洛阳一家大型国企。三人的工作都很稳定,收入也不低。
“去年3月份,我们几个手里都有了至少3万块钱的存款,就一致决定要去兑现当初的想法。”杨亦旭说,之后,他们买了辆二手车;征求家里父母同意后,各自回单位办离职手续。
截至今年1月份,他们三人已走遍了东部、南部20多个省市,每到达一个省市就会按既定目标走进高校、游览古迹。
他们的选择:超龄青年热衷“过节”
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年轻人对于五四青年节有些冷淡,但是,像张文、王溦等已经离开学校多年的人反而好好过起了青年节,这并非偶然现象。
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阅读周刊主编,新浪微博认证网友@陈娉舒5月4日晚上,发了一张照片引起“围观”。在照片中,18位已经中年的男女统一着装,戴着红领巾,笑容满面。@陈娉舒在微博中说:“人民大学八九级的一小撮同学统一着装,黑裤白衬衫红领巾,在京欢度2013年五四青年节。20位出席者(拍照时有一位在路上)来自16个系别。1989年至1993年,1098位少男少女在人民大学学二楼‘同居’四年。”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过起了自己的青年节。
还有不少童心未泯的“60后”、“70后”、“80后”在当天,选择去动物园、玩怀旧游戏、晒青葱照片等方式庆祝节日。网友“@子非鱼0929说”说,“五四,致我已经逝去的青春!一张婉约一张狂野,那都是94年的我!”网友“老潘”则晒出10多年前和同事们的合影照。
在购物网站上,搜索“五四”等关键词,能跳出来不少熟悉的“面孔”,一些“装嫩”更彻底的“超龄青年”,到处搜集儿时玩意儿,然后发微博、发微信,与大家一起分享。
还有网友纳闷,“五四青年节主题怎么演变成中老年怀念已经和终将逝去的青春了?从五四精神到怀念青春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移形换魂、偷梁换柱和心路历程?”
解读:
超龄青年们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青春
“以前大学生,业余娱乐活动比较少,感情发泄的渠道也没有现在年轻人多,因为学业、工作的压力,他们没有意识到青春慢慢流逝。甚至工作之后,也没有时间来整理,等奋斗十几年,不再为当年的问题烦恼的时候,青春却已逝去。”董广安说,青春作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许多人往往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对于这些人来说,选择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日子,做一些学生时代没做、忘做或不敢做的事情纪念青春,就成了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大河报□记者王灿蔡君彦王迎节见习记者刘学增实习生王慧玲文记者白周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