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傅道别,我在大沟顶随意散步,行人寥寥无几,巷道上的天篷遮蔽了炙热的艳阳,偶有几只猫咪慵懒地伏在洒进阳光的人行道上,一派悠然闲散。我在门面不甚起眼的丽利纽扣店前停了下来,透过玻璃窗,看见了里头满坑满谷的纽扣及蕾丝。
推开门,个头娇小、满头白发的老板娘从玻璃柜后方探出来,她正拿着色卡,试着帮邻居拿来的棉线找到最接近的颜色,我也凑过去,帮忙比对起来。
“早期人们买衣服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必须自己买布买纽扣,然后请裁缝做衣服。 ”今年82岁的吴张纺阿嬷在40多年前来到大沟顶,看中了商机,卖起纽扣、蕾丝、缎带等配件,她甚至还从日本邮购进口配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吴张纺阿嬷店里有各式各样的纽扣。
我站在玻璃柜前,瞪大眼睛看着各式各样的纽扣,其中不乏要价上百元新台币的华丽玛瑙扣,精巧得犹如珠宝般。吴阿嬷望着这些漂亮的玩意儿,带着点感慨:“那不便宜呢!都是特地从日本订的,质地非常好。不过,现在人们买衣服方便多了,也就不太买这些东西了。”
我和吴阿嬷聊着天,门口的电视机兀自播着嘈杂的歌唱节目——只有没客人的时候,吴阿嬷才偶尔会走出去和街坊邻居串门子。就是这台老机器陪她在这方小小铺子里打发时间,守着一屋子的“宝物”。
谈到满屋子的纽扣、蕾丝,吴阿嬷无奈又不舍。如果你是热爱手工艺的人,经过丽利纽扣店,不妨就推开门,进去在这间塞满“宝物”的铺子里淘淘宝;或是绕绕大沟顶,这里还有很多有故事又有好玩意儿的老店铺。
驳二艺术特区
盐埕区并非完全自历史的大舞台退下。近几年,驳二艺术园区成了新的城市亮点,重新将人们的目光带回这个老街区。从盐埕埔公交车站出来,沿着大勇路往南走,在接近码头前可以看到几栋带有涂鸦的老仓库和一个大广场,那就是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月光剧场门檐上的雕塑小人。
“驳二是第二号接驳码头,战后的高雄货运港逐渐成形,带来了大量的仓储需求,而驳二的仓库群就是应这样的需求而产生的。 ”谢一麟解释着驳二的缘起。这批仓库群建造于1973年,分别隶属于台糖、彰化银行等不同单位,尔后又因年久失修渐被遗忘,尘封于高雄港边。
2000年,双十烟火首次移师高雄,当时为了寻找适当的烟火施放地点,这批老仓库群被发现。一群热血的文化界人士计划以此作为南部人文艺术发展的基地,于是成立驳二艺术发展协会,将老仓库变为驳二艺术特区。起初由树德科大经营,2006年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
“文化局接手前,驳二仅开放C5、P2仓库及月光剧场,当时活动主要以创意市集与课程为主, ”任职于高雄市文化局的洪从真领着我在驳二里散步,“文化局接手后,C5前两年开始举办一些以材质为主题的展览,周六、周日举办手作课程,而P2则以当代艺术展出为主。”
对面仓库的立体彩绘,仿佛要吸引着人走进画中。
驳二后来陆续举办过钢雕艺术节、货柜艺术节、The Wall驳二音乐演唱会,近年则有常设性活动如大港开唱、大彩虹音乐节、高雄设计节与青春设计节。驳二艺术园区成了新的城市亮点,为这个过去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注入不同的气息。
驳二的自行车道更是精彩的户外艺术空间。从爱河出发,一路沿着水岸骑经建国、七贤、中正及高雄桥,接着在真爱码头弯进驳二,沿着码头,在自行车道旁的绿色草皮上,很快就可以看到渐次出现的各种艺术创作,以及一座座大型彩绘的人物塑像,还有渔船停靠在码头旁,在低沉拍浪中轻轻摇晃,展现了海港城市亲水友善的一面。
“其实自行车道刚修整好时,一旁还是没有整理过的五金店,不时会有老鼠从五金店的仓库窜出来,冲到车道上。 ”洪从真说。我在车道旁偶尔还可看到五金行正在拆解机具,这是此地历史悠久的五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