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国际金融
潘正彦: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现大幅挑战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03 10:14:47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2%或为今年上限。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

  人民币对美元今年涨幅在3%-5%以内。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082,较前一交易日继续大涨126个基点。

  126个基点,这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日最大涨幅,在中间价强势上扬的带动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以及离岸汇价均表现强劲。

  人民币强势上涨,引发各方猜测,尤其是在经济数据不如人意的情况下,央行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逆市升值为哪般

  昨日,汇丰公布中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4%,虽然连续第六个月站上50%荣枯分水岭之上,但是较3月份出现回落。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之前一天出炉的官方数据上,4月份制造业PMI从3月份的50.9%滑落至50.6%。然而,制造业PMI低于市场预期的表现显然无碍于人民币的强势。5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调高126个基点至6.2082,而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更是一开盘即升破6.1600,最高探至6.1537。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可以说是典型的逆市升值。”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出现意外减速的情况;其次,国际评级机构接二连三地调降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最后,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总体处于一个反弹的走势。照常理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应该出现贬值之势。”

  此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疑问。“人民币逆市强势升值的状态可能与央行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安排有关。毕竟在人民币谋求与更多国家货币进行直接兑换过程中,升值趋势明显的人民币更容易被接受。”

  不过,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上涨从某种角度说明,央行没有刻意控制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且央行也正慢慢调整对汇率与进出口关系的看法。”有银行交易员也指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不断走高多少体现了中国央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缩窄中间价和成交价格距离并改善结购汇双向需求的政策意图。

  或致资本外流

  但人民币对美元尽管涨势强劲,却总有一种“缺乏底气”之感,毕竟我们当前身处在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且前景并不明朗的环境下。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升值1.1%,但是在经历一轮强势上涨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是否将再现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期间那样的贬值?中国经济又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上述交易员称,人民币对美元目前位于6.1550元附近,但预计汇率将进一步上涨,因中国央行可能允许人民币近期进一步升值。不过,潘正彦则指出:“从资本的跨境流动来看,短期资金与中长期资金流向是矛盾的。短期资金依旧在持续地流入中国境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民币的升值,而中长期资金则是流出中国境内并可能在未来更多地回流到美国。因此,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很可能会出现大幅挑战。”

  “人民币强势将可能导致经常账盈余恶化,最终补贴和加剧资本外流。当一国的经常账顺差收窄不能有效支撑资本项流出时,本币及本币资产的贬值压力会急剧上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煜辉看来,现在人民币的强势是“虚弱”的。刚刚过去的4个月中,人民币汇价和中国的外汇占款呈现强势,某种程度上是央行管理中间价下的套息盘交易所导致的。但3月份中国已经录得贸易逆差,如果贸易逆差持续出现,套息盘引发的外汇占款可能会明显收缩,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将重回去年羸弱的状态。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都保持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人民币不断地升值无疑令中国的出口企业受到巨大的压力。当前中国制造企业的成本仅次于新加坡,在市场上已大大丧失了竞争力。”鲁政委认为,“应该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让市场形成对人民币双向波动的预期。而在既可做多又可做空的人民币汇率市场上,企业则可通过对冲工具做汇率避险安排。”刘煜辉同样呼吁,释放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空间。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