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体育频道
乒球将告别赛璐璐时代 新球或将用于里约奥运会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02 17:18:29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巴黎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将对正式比赛用球标准(T3乒乓球国际新标准)进行表决,今年他们就将推出“新材料-有缝”乒乓球。新球将在2014-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中使用。乒乓球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从诞生起到现在一直是用赛璐璐作为球的原料,而目前来看乒乓球将彻底告别赛璐璐时代。

  乒球记忆,将仅存于历史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最近几十年带给国人无数骄傲与荣誉。伴随国球荣耀,多少代国人童年的记忆中,乒乓球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还记得小时候打破的球怎么处理吗?调皮的孩子会用火柴将乒乓球点燃。尽管那球还在散发刺鼻的气味,可还有更捣蛋的孩子乐于把点燃的乒乓球踢来踢去。

  乒乓球从19世纪末诞生后,就主要以赛璐璐为原料来制作,1935年后的正式比赛都是赛璐璐做的硬质球。赛璐璐的主要成分是10%左右的纤维素硝酸酯,以及乙醇、樟脑等成分,因此在燃烧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刺激性有毒气体。专业厂家目前还没有透露新材料的具体成分,但新材料不易燃,减少生产、储运风险,而且比赛璐璐更环保。新球还将大大降低运输风险,航空运输禁令将解除,将可以随身携带。乒乓球告别赛璐璐时代后,以后的乒乓球在质地和手感方面,将与原来的球有很大区别。

  沙氏改革再亮杀招?

  据悉,今年5月的世乒赛期间沙拉拉将最后一次竞选乒联主席。而即将推出的乒乓球国际新标准,将是沙拉拉在北京奥运会后推行无机胶水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举措。与上一次的“无机胶水”改革类似,这次的改革客观上有环保、健康的要素,而且对增强乒乓球质地的规范性。至于这次的改革,是否会对国乒有抑制作用,还有待观察。

  乒乓球这些年,经历了小球改大球、有机胶水改有机胶水等重大改革。几乎每次改革政策出台,都会导致当时的一批国球精英退役。但国乒的强大和王者优势,很难因为国际乒联的政策变化发生动摇。乒乓球的重量是以0.001克为计量单位,据说有一次器材厂家的负责人拿了10个各差0.001克的乒乓球带到国家队,当时国乒的当家球星江嘉良一一试打后,竟将10个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出来,一个不差!如果乒乓球的材料完全改变,可以想象对专业球员的影响会有多大。

  有缝乒球,相对“温柔”

  以前的乒乓球球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中间有一条接缝,球壁的薄厚等物理性能不是最严格的均匀。新材料做的乒乓球,因为材质均匀度更好,有利于球壁的薄厚、球体直径等进一步规范。在前几年的实验过程中,器材厂家甚至一度在实验无缝乒乓球。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新球主要特点是旋转减弱、弹力和速度明显增强,对正胶、长胶以及削球打法的球员有利,对善抢前三板进攻型球员来说比较不利。

  不过无缝新球的重心难以控制,器材厂家后来决定用新材料制作有缝球。器材厂家的解释说:“从运动员试打使用的情况看,虽然都是新材料,运动员更倾向‘有缝球’,从落点、运行轨迹、旋转、声音等指标来看,保留了原有的运动规律。另外,‘有缝球’更容易找到‘运动重心’,也容易进行偏心测试。 ”如果直接采用新材料制作无缝新球,专业选手短期内要适应,确实有不小难度。

  新时代,格局会重新洗牌?

  包括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任姚振绪在内的许多业界人士认为,和之前实行的无机胶水取代有机胶水的改革相比,这一次改革对于运动员的影响会小很多。实际上,乒乓球材质以及标准的革新,还是会对世界乒乓球格局产生新的影响。

  用新材料制作有缝球,只是在球员把握球的运动重心方面有所帮助。球的材质更规范之后,弹性和速度与以往比将肯定有明显的改变,而如果新球在旋转方面进一步受限,客观上可以增加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对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当然,中国乒乓球队整体技术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只要是有利于乒乓球在世界上推广和发展的改革,我们都应该积极响应。

来源: 搜狐体育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