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国际金融
人民币华丽舞姿的背后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28 10:48:34

  经济增长状况欠佳,债务飙升,评级被下调。在世界多数地方,这些因素混在一起,都将给当地货币构成利空。在中国则不然,尽管负面要闻接踵而至,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竟在一个月里九次刷新历史高点。

  美元兑人民币走势图

  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称,3月份人民币再度成为位居全球第13位的国际支付货币,当月人民币支付额较上月增长32.7%。或许这正是那些愿意吹捧人民币国际化的人最愿意看到的。从央行最新数据上来看,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强劲的资本流入,但伴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比2012年四季度的7.9%略有下降.此前先行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一季度经济增速意外回落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投资效率的下滑。然而央行的最新数据却显示,一季度前两个月的新增外汇占款额已近万亿。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为174.84亿美元;另外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两个月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778.2亿元。以此推算,今年前两月进入国内的游资近94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虚假贸易等因素,入境额游资金额会更高。然而,国内宽松的流动性水平并未明显提振经济增长,可见当前的资本流入对实体经济支撑不强,含有较强的投机性质。

  中国GDP数据

  中国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

  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出口导向型企业承受越来越沉重的汇兑贬值压力,同时,加剧热钱流入压力,对国内的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造成影响,并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已经加剧资本流入,对货币发行和资产价格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资本流入会加剧物价上升压力,尽管央行通过正回购对冲,但不能完全对冲掉货币发行。对宏观调控来说,会造成收紧的市场预期,但实际上货币环境是比较松的。

  中国进出口总值

  热钱大规模流入,会进一步推升中国资产价格,加大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同时,一旦资本大规模逆转,资产价格和股市甚至实体经济都会受到冲击。2008年年初,中国股市从5000点上方跳水,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大规模流出。管理层须对热钱再次提高警惕。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根本原因就在于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导致金融市场失衡。

  人民币升值似乎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已经显现。一般而言,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应该考虑两条腿走路,首先是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这也就扩大了该国货币的使用范围。除此之外,则应该考虑扩大该货币的“第三方使用”,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使用,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方使用”,是因为使用这种货币的机构或者交易者,只是用这种货币作为一个交易媒介,而非真正需要“占有”或者“获得”这种货币,所以被称为“第三方使用”,而与真实贸易产生的货币需求相比,金融市场交易的规模要大很多,同时交易十分活跃,因此是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目前推动人民币的跨境贸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以此为基础,人民币的“第三方使用”也开始在香港起步,以香港为中心,人民币的交易品种和交易量也出现了的增长。但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发展却出现了一定的踌躇不前的迹象。

  具体来看,人民币在香港离岸市场开闸以来,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量已经出现了大幅增长,同时人民币在香港的存量也增长了数十倍至6000亿元人民币,不过人民币在香港的存量从2011年年底至今波动幅度非常小,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量也几乎稳定在每月2000亿元的水平,在过去的一年多来这一规模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增长,表明市场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兴趣正在下降。与此同时,月度贸易结算量稳定在一个规模上,但人民币在香港的存量却没有增加,这意味着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返回到中国内地。和讯观察认为,人民币升值过快很可能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甚至成为制约国际化的瓶颈。(更多文章请见:崔凯和讯专栏)

  (和讯外汇频道官方微信“汇闻录”已上线。关注“汇闻录”,即时收取实时专业的外汇资讯,跟踪全球汇市动态,货币行情、政经大事即时知晓,我们的微信账号为: forexnews )

来源: 和讯外汇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