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亲人在为杨世凯举行“头七”祭祀,儿子和女儿都跪着。43岁的杨世凯地震那天在重钙厂工作,当时房梁坠落,他躲避不及,不幸身亡。43岁的杨世凯地震那天在宝兴灵关镇重钙厂工作,当时房梁坠落,他躲避不及,不幸身亡。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每年家里6万元的收入全靠他挣来,他的去世让家人措手不及。
今日,四川全省哀悼,悼念芦山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民众默哀3分钟,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地震发生至今已满一周,悲伤之后,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反思问题,请从“敬畏生命”开始。
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这是截至26日的震后伤亡数字。地震后的一周,这些在惊恐和悲伤中变化的数据,也记录了一场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举国救灾。
敬畏生命,从大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开始。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做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指示,并在震后数小时抵达灾区指挥救灾。从解放军到武警,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陆空并进,不遗余力向灾区挺进,打通条条生命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中,来自中国民间的力量也第一时间汇聚。在众多祈福、救援、募捐、献血等支援行动中,有公民的个体力量,更有组织、团体的力量。
互联网上,悲伤、无助、坚毅、感恩……灾难发生后,太多复杂的“表情”被深入灾区采访的记者记录,同胞的遭遇也通过微博波动着数亿国人的心。在生命救援的过程中,有反映生命奇迹的救援事迹,也有彰显人性光辉的温情故事。
敬畏生命,不能只限于生死关头的悲伤或感动。大地震后,突发自然灾害暴露的系列“隐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反思。从5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芦山,中国的地震预测再度因为一场大地震备受关注。“怎样跑在地震前头”,这不仅是科研领域面临的挑战,更是关乎无数生命逃离灾难的大问题。
在爱心的收集与传递中,慈善机构如何在更加透明的机制中构建社会公信力?大地震后,中国公益慈善界不得不在民众“爱心站队”的尴尬中重新思考。
在爱心汇聚中,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塌方以及社会车辆无序进入灾区,通往震区的道路出现了“爱心大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面对灾难,满腔热情中,如何理性、科学救灾也是此次地震留下的一个思考。
敬畏生命,要让逝者获得安息,更要让生者获得慰藉。七级强震发生至今,在全国之力的救援中,地震灾区已大部分恢复供电、供气,商业网点和银行网点也已逐步恢复营业,部分学生开始复课。在各色的临时帐篷中,民众的生活正渐渐恢复。
但是,地震发生一周之后,在从灾区传来的新闻报道中可知,一些居民仍然扯着一块破布或塑料薄膜安身,部分乡镇受灾民众甚至仍露天而眠。
由于雅安地区雨季将至,“只遮太阳不遮雨”的临时帐篷或能解受灾民众一时之困,终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抗震救援逐渐过渡为灾后重建,在大规模安置房建成以前的数月内,大量板房的需求将逐渐凸显。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安排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时要求,及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如今,震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逐步展开。当关切逐渐淡去,生活归于平静,面对漫长的家园重建,灾区的“震后考题”其实才刚刚开始。